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核心提示: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他们能够开放心态,大胆并大方地启用互联网人才,让他们在决策和股权上成为企业转型的主导力量,让自己的传统业务被这些人“加”进来,就能大大增加转型的成功率. 今天推荐徐小平文章,值得一看. CONFUSION 误区一 谁整合谁?“互联网+”的方向别搞错 如果你问我,传统企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如何做互联网加法?我的答案是:不要“+互联网”,而要被“互联网+”. 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他们能够开放心态,大胆并大方地启用互联网人才,让他们在决策和股权上成为企业转型的主导力量,让自己的传统业务被这些人“加”进来,就能大大增加转型的成功率. 曾经有一个传统企业的老板告诉我,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搞懂了互联网”,现在开始领导自己的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尽管当时已经有投资人确定投资他,我也婉谢了这个机会.因为在我看来,他就是典型的刚愎自用的传统企业主.互联网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如果不是互联网“原住民”,“外来者”很难在这个世界里竞争、生存并胜出.  相似文献   

2.
“张朝阳最初做互联网时,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公司能够在NASDAQ上市,并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富。但我希望自己是继李彦宏之后NASDAQ的下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张朝阳最初做互联网时,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公司能够在NASDAQ上市,并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富。但我希望自己是继李彦宏之后NASDAQ的下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家》2014,(7):46-46
过去这一年,人们都在说互联网,也有好多人关注我和雷军打赌的事情。这件事,我要说清楚的观点就是,我认为这是营销模式的变化,而且不是模式替换,只是模式增加。至于我们要不要做这个事情,我的观点还是消费者需要的,就是你耍做的。没人规定传统企业就不能进入哪个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出合适自己的选择,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相似文献   

5.
相比起美的、格力等大牌空调来,志高品牌仿佛是这几年才突然“声名显赫”;李兴浩也就是在这几年才突然被媒体关注的。但他和他的志高一夜间仿佛就轰轰烈烈起来了:中国福布斯第89号人物,国内空调第三大品牌,在雅典奥运会的招标中,一举中标,韩国大亨主动送上门来的现代贴牌,发起成立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有人说他铁血,有人赞他黑马,更有人说他是千里马,还有人称他草根企业家,李兴浩却说:“管别人说什么呢,有什么用?我不会自己标榜自己,最主要的是做,做出  相似文献   

6.
官司意外     
《中国企业家》2007,(5):16-16
声音虽然困难重重,但我跟涉足机器人技术的大学研究人员、实业家、发烧友,乃至高中生都谈到过这方面的话题,他们那种知难而进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许,令我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我完全能够想象,(30年后)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的这一预言为未来30年的产业发展指出方向互联网本身不是由资本决定的,是由谁来千决定的,只要中国人干就没有问题,哪怕资本都是外国人的。互联网公司的控制权是在干活的人手里,只要干活的人想这样做,投钱的人是没有办法的。  相似文献   

7.
郭凡生 《新前程》2006,(11):11-11
眼下,有这样一种风潮,中国许多行业都怕“洋人”。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垄断企业,只要一看到外资进入,立即就唱起“这样会失掉民族工业”的调子,中国将会产生如何如何叮怕后果的情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在我自己从事的工作——互联网行业,怕洋人,怕国外公司,只要国外公司把业务触角稍微伸进中国一点,许多的中国互联网人难免就会紧张半天。很多人认为在互联网行业,美国人一定是领头的。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里程来看,也确实如此,自从出现互联网后,一共经历了三波高潮,第一次是门户,第二次是电子商务,第三次就是眼下的搜索,每一次高潮的代表全是美国企业。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你好!读了贵刊第八期的封面文章(《中国互联网的幕后技术大鳄》──编者注)觉得很好.我经常上网 但还真没注意“Powered by baidu” 这个标记。很多行业都有权威认证标志、就好像排球一个双人拦网的阵势,你不采用它的标准,别人就会觉得你不够权威 不相信你的能力,进入行业就很难,真是一记狠招。以前见到的权威认证标志大多是来自外国企业现在发现我们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证权威,很爽。 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在不同领域做我们自己的“技术大鳄”也希望在贵刊上能读到更多这样的文章.开封读者:张轩口 伯: 我…  相似文献   

9.
漫漫 《人力资源》2014,(2):84-85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流行这样一个故事: 工作3年了,为什么我还没有升职?委屈至极,去找老板理论一二. 老板笑着说:“你的事咱们等会儿再说,我手头上有个急事,请你先帮我处理一下?” 那是一家外地客户准备到公司来考察,老板让我主动联系一下他们,问问何时能到. 一刻钟后,我回到老板办公室. “联系上了吗?”老板问. “联系上了,他们说可能下周过来.” “具体是下周几?”老板问. “这个我没细问.” “他们一行多少人?” “啊?您没问我这个啊!” “那他们是坐火车还是飞机?” “这个您也没叫我问呀!” 老板不再说什么了,他打电话叫朱政过来.  相似文献   

10.
志立则气盛     
《中国企业家》2006,(5):52-52
在郑立眼里,工人父亲是个有前瞻性的人。小学时想买台学习机,父亲就给买台电脑,说学习机只是过渡产品, 没意思,要买就买电脑。创业的时候想做互联网,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郑立担心没有前景,父亲说,互联网这个东西,肯定是有前景的。父亲把”立志”的“立“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志立则气盛,郑立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加上家庭成分问题对父亲造成的伤害,郑立对名分之类的东西天生反感。从小就成绩不好,喜欢在街坊间打闹戏耍捣蛋,四川话就叫”街娃”。1998 年高中毕业时成绩平平,也期望早点读完学位快点干正事,就考了个专科。毕  相似文献   

11.
一间叫百度的小公司一夜之间出现7个亿万富豪、51个千万富豪、240多个百万富豪……此消息在坊间一经流传,多少让人将信将疑。一家门户网站的高管对此相当不屑地说:“最大的赢家是VC(风险投资公司)。百度造就的这些所谓的富豪们最后没有拿到真金白银,都是纸上谈兵。”但随之而来的是各路互联网巨头闻风而动,纷纷将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锁定一个目标;搜索引擎。就在百度疯狂上市的第6天, 阿里巴巴与雅虎出人意料的联姻,再次刺激了市场的神话,不少权威或并不权威的人开始对互联网进行新的排序。在这一连串引人注目的事件背后,让人感觉到一股新力量的萌发,而其背后,是新旧势力的较量,以及新一轮造钱运动的开始。 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诞生的第10年,也是网络泡沫破灭的5周年祭,未来的互联网孰长孰消、孰得孰失? 新贵李彦宏说:“这个不能预测,我没有那么神。”“遗老”张朝阳则称:“与上一轮热潮相比,现在是10倍的网民, 10倍的资金。第一次是概念,这一次是真正的产业。”我们无法在一组文章里回答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我们只是在描述我们所观察到的,以及我们第一手接触到的。但有一点肯定, 中国互联网的版图正在剧烈错动,它将彻底打乱每个深置其中的企业座标系,也将成就未来的中国互联网格局。在这个动荡的座标系里寻找自己新的立足点,需要每个企业的创新与进取。  相似文献   

12.
解读     
今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和谐中国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口号,其实未必。因为,就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恐怕没有谁愿意和“欢乐”去结梁子,也没有谁喜欢与“和谐”去做冤家,  相似文献   

13.
我拿着四万块钱做自己的公司,做数位红的第三年。我对“数位红”三个字是有感情的。当时我喜欢的姑娘名字叫红,又做digital方面的事,开始名字叫“数字红”。后来找人一算,人家说,数字红不就是赤字吗?我一想也就,那就叫数位红吧,后来,红成了我老婆,可数位红这家公司却……  相似文献   

14.
你的梦想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做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十年后的你是什么模样?我在1972年从电机系毕业后,没有回香港,认为自己可以在台湾做一番大事业,我就跟老温(前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说,“我要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好的电脑公司。”  相似文献   

15.
告诉员工该怎么做,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处理问题麦考梅克说:“当我认为我知道怎样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时,我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是,与此同时,我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绝不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没了。我只向员工们讲一次(如果问题比较敏感,我也可能再讲第二次),然后,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我认为他们能够自己解决有关问题。”他认为,如果有问题,老板应该把问题向员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我从事会计教育工作30年,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都贡献给了会计,由此而说自己是会计人,我想是不算过分的。教了30年的会计,也学了30年的会计,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怎么懂会计。在中国,我观察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教会计的名家很少是因为做会计而成名的,甚至很多人教了一辈子会计,也没有亲自做过一天会计。而且,这个现象或许并非中国所独有。于是我就想,会计究竟是源自于商业实践呢,还是源自于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投资传统行业一般来说回报也许会比高科技行业低,但失败的可能性也小。”金丽丽把牛根生看成自己的一个朋友和一位贵人。这位中国投资界里罕见的女投资人,3i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兼北京首席代表,端坐在《英才》记者的对面,长发,浅笑。曾在伦敦做时装设计,却又对伦敦发达的金融市场好奇的金丽丽决定去曼彻斯特商学院攻读MBA。“整整一年,我没有去正经餐厅吃过饭,也没有出去泡过吧。”1995年夏天,她被英联选去做假期实习生,研究一个名为“中国投资战略”的课题。一周后,公司亚太投资部的主管ChrisOrman问她毕业后愿不愿意加入英联,她说“如果…  相似文献   

18.
东北的小孩子打架常问:“你服不服?”其实,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个“服不服”的问题,这个“服”不是压服,而是信服.服不服取决于信不信,不信谈不上服,信了才能心悦诚服.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使人信,让人服呢?我觉得首先有个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怎样认识自己的问题.一提这个问题,有人就会说没职、  相似文献   

19.
王文祥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次子,自己创业做得很好,但也对老爸旗下的一个公司非常感兴趣,想拥有那个公司自己干。但王永庆说:“可以卖给你,而且不能比市价低,不能因为你是我儿子,就便宜卖给你。”当时,王文祥没有那么多钱,就到银行贷款。经过几年打拼之后,有了钱还了贷款。按一般人想法,他应该恨父亲,但他没有,并且说:“现在这个公...  相似文献   

20.
王栋 《人力资源》2016,(12):75-77
“关于与S公司的合作,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可以着手协议的事情了.”周例会上,老板宣布. “我不赞成与S公司的合作,公司现在没有这个奈件再扩大业务.”销售总监当场反对道. “我已经在各部门做过调研,下周我们就开始招聘新员工.” “公司财务紧张,可能调拨不出太多的经费给人力资源部招聘.”财务总监说道. 老板怒气冲天地吼道:“就按我说的做,到底谁是老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干脆把公司关了吧.” 发完火之后,老板也有些后悔,知道自己的言语有些霸道.可是这些员工怎么都这么不听话,我把你们招进来,就是整日和我唱对台戏吗? 几位部门总监也很委屈.我明明是为了公司好,怎么老板不体谅我的心情呢?谁能没事找茬故意和老板过意不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