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碳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金融和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途径.选取2003—2018年我国大陆30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异质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和结构调整(能源和产业)优化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能源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3―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城市、高金融水平城市中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来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强度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的桥梁,因而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中国2013—2021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门槛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但在不同地区城市、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不同规模大小城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并且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三条间接渠道中,只有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升级显著,而绿色技术创新渠道还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是主渠道。最后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并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及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其中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比城镇更强,且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及低收入地区更大;产业结构升级在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消费结构升级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来间接抑制碳排放强度的上升。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是逐步增强的。最后文章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从消费与生产两端同时着手实现碳减排,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绿色信贷可以通过抑制金融创新水平和增加风险集聚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抑制金融创新水平→增加风险集聚”的链式中介效应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其中,增加风险集聚的独立中介渠道最为突出;基于分样本分析发现,大规模银行的绿色信贷可以通过抑制金融创新能力和增加风险承担水平两条独立中介渠道对盈利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小规模银行的绿色信贷可通过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对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战略管理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制度政策环境→意愿&能力→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政策规制、绿色金融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选取河南省274家高碳企业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正向影响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意愿和能力,市场激励型规制的作用大于命令控制型规制;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正向影响其转型行为,企业转型能力在绿色金融政策对其转型行为的作用中具有中介效应。最后,文章从优化政策规制工具,加快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数据,在利用文本方法衡量企业转型升级程度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与其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抑制其转型升级;(2)在风险收益框架下研究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创新和经营风险存在部分中介效应;(3)国有性质产权削弱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转型升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资产配置提供了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2年印发的《绿色信贷指引》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重污染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尤其是抑制其过度投资问题;(2)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改变债务期限结构的方式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债权治理,缓解代理问题和迫使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在绿色信贷抑制重污染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3)绿色信贷抑制重污染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政策效果在国企与民企、是否存在两权分离的企业间存在异质性特征。本文的研究拓展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研究,为企业提升投资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评估绿色金融试点的政策效应,并进一步考察绿色金融发挥作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政策效应显著,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显示估计结果具有稳定性;现阶段,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工业产业绿色转型中介效应影响能源强度,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中介效应短期内尚不明显。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升地方绿色金融实践能力,积极引导绿色资金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聚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制度安排,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本要素市场。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深入考察了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将助推高污染行业发展,抑制企业创新投入,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而抑制绿色信贷规模。此外,本文识别出在资本要素扭曲程度、时间及区位条件差异下,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绿色信贷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结论为政府进一步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更为有效的差异化绿色信贷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西部地区九省份2011—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相应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路径。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地区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具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倒“U”型。最后,文章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出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金融支持低碳发展效率等方面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数字化是时代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将金融体系与数字科技融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本文通过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各省的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及更换控制变量后结论依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抑制碳排放的重要中介机制,通过推动各省产业结构升级来减少碳排放;对中国各省以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东、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碳排放量关系显著,中部地区系数为负但不显著;通过对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其中对碳排放表现为负自相关性、正空间溢出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为正自相关性、负空间溢出性。  相似文献   

13.
绿色信贷作为我国重要的绿色金融产品之一,能够通过信贷审批制度影响我国企业发展。文章采用2008-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原始样本,以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实施为时间节点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绿色信贷对重污染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绿色信贷政策影响,我国重污染企业的投融资水平显著降低;对股权性质、企业规模等异质性分析发现,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绿色信贷指引》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的税务负担与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程度来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投放通过优化资金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投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并基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投放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投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且为重要中介路径,但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信贷资源倾斜能否有效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企业信贷优势形成背后的逻辑机理和微观影响,不仅关系到对产业赶超和金融抑制政策的效果评价,也对当前中国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同质化、低库存、小半径的水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大样本数据,对微观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信贷优势的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以信贷资源倾斜配置为核心的政策性扶持体系实质上拖累了企业盈利能力,政府干预和金融抑制最终会破坏行业竞争机制并造成微观效率损失;(2)水泥企业的信贷优势更多由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非市场化因素主导,而与运营效率和宏观景气等市场化因素相背离,信贷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是导致其微观影响效果扭曲的关键所在。因此,推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政企关系对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低碳背景下,金融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2007-2016年碳排放强度与金融中介发展等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碳交易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这对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第一,我国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性;第二,金融中介动员社会资金功能、投资转化功能以及资金配置功能对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动员居民储蓄功能对其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考虑碳交易政策作用时,地方政策加深了动员社会资金功能和投资转化功能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程度。因此,中央政府要审时度势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执行和完善碳交易政策,并建立跨区域碳减排合作关系,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以促进低碳发展社会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绿色信贷、绿色风投为绿色金融的代表,基于中国23个省(市)2006-2016年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整体和分组两个层面实证研究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单独考虑绿色信贷、绿色风投,两者均能抑制碳排放;将两者纳入同一个模型,除低碳排放组外,省级及其余组别的绿色风投系数均不再显著;费舍尔组合检验表明,高、低碳排放组的绿色信贷、绿色风投的碳减排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低绿色信贷组的绿色信贷、绿色风投的碳减排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绿色信贷与绿色风投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丁勇  范建伟 《甘肃金融》2023,(1):19-25+18
金融科技颠覆了传统的金融业态,为金融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选取双向FDI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双向FDI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O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要大于IFDI;(3)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中,双向FDI起到了中介作用,并且该中介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绿色财政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绿色财政收入、绿色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绿色财政收入比重增加促进碳排放增加,绿色财政支出比重增加显著抑制碳排放。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本文认为绿色财政收入对碳排放缺少“硬约束”,反而促进了火力发电量、粗钢产量和原煤产量增加,进而导致碳排放增长;绿色财政支出的增长促进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升森林覆盖率,降低能耗,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基于此,本文提出充分发挥绿色财政减排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