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亚平 《发展》2014,(8):48-48
正通过向乡(镇)发放调查摸底表、进村入户走访了解的方式,我们对甘肃陇南礼县耕地弃耕撂荒面积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从调查情况看,全县耕地弃耕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渐扩大。一、全县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流转现状及成因(一)全县耕地弃耕撂荒现状及成因调查数据显示,礼县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964 964亩,目前全县弃耕撂荒地63 380.81亩,占6.57%。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分析了提高农地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必要性,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夏刘寨现象"的新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力求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出现的耕地撂荒弃耕现象及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状态,本文在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下,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特征,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的产权基础,比较分析了现行几种农地流转模式的利弊,提出应以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实现农地流转的创新模式,以市场方式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4.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了浙江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质量的下降,补充耕地的"上山下海"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浙江的土地利用体制客观上加速了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建设用地保障矛盾突出,违法用地现象增加。需要从改革土地利用体制、增加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张程 《中国经贸》2010,(8):172-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开始显现,出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需要,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本文就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户间的承包耕地的等质置换;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史常亮  栾江  朱俊峰 《南方经济》2017,36(10):36-58
文章基于全国8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在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实证结论表明,现行土地流转起到了改进耕地配置效率的作用,有助于那些具有较高农业生产能力水平但初始土地禀赋有限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所可能获得收益大小的进一步估计显示,土地流转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平均意义下土地流转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和已流转土地农户家庭的总收入分别增加19%和26%左右。此外,文章分别从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检验了土地流转增收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征,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农户家庭的收入增长幅度要显著高于转出土地的农户家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耕地资源利用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深入地剖析了河北省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持续因素:耕地资源总面积的逐年下降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是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障碍,而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低而且退化严重,耕地资源性能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是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另外两大障碍.最后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面对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丰城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了新的土地经营机制,加速土地流转,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耕地撂荒的问题,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不当的发展策略以及长期的超强度资源粗放开发利用使得我国土地失控、耕地流失、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出走、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目益严重。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和人力资本进入农业的制度,完善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把实现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统一起来,使农民积极性得到保护、恢复和保持,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着力构建提产增效的粮食生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农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的生产底垫资金,就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原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将库存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一部分积累资金,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承包土地面积,划拨给承包农户作为家庭经营起步所需的资金,承包合同结束时归还集体所有。浙江金华市1981年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的数年,集体经济每年都有一部分这样的资金下拨到农户。到1984年底,全市集体经济下拨到农户的生产底垫资金7520万元,每亩耕地平均27元,每个农户平均87.4元。这样做,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初期,对从“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旧合作体制束博中刚刚解放出来的承包户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解决了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增加了农业土地经营的物质投入,推动了家庭经营正常健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高阳县与四川省南充市农地流转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河北省高阳县和四川省南充市为例分析南北方农地流转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北方传统粮食产区农地经营效益相对较低,不容易流转,农户容易出现兼业化现象;南方地区农作物大多以园地作物为主,由于产品赢利空间较大,农地易实现流转,同时,农地流转本身又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  相似文献   

12.
廖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4-16,38
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农地刺度,因其产权的不完整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经济增收带来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如何完善农户的土地权能,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将农地作为农户手中的资本,才能凸显农地的资本价值,这是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长治久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户众多,但经营农地分散、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开发和农民增收.盘活我国农户农地资源,采取财政、税收、融资、投资等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农地破碎、集约利用率低等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徐烜 《新疆财经》2010,(5):17-20
本文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和基层调研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各个相关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关系的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农户现有农用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和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这四个因素显著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本文从土地性质、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性质及农地的流转、租赁买卖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在农户经营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通过农地和户籍等制度对农户的种种限制,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实行既有利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又赋予农户对土地具有完整产权的土地国有农户永佃制,真正保障农户对土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的支出,以社会保障体系来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促进土地流转和企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一、农地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经了近二十年 ,这场历史性的改革给经济增长和土地产出 ,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送来了丰收的喜悦 ,也给社会增长了更多的财富。但同时 ,农业在由自然经济向商业经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 ,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比 ,甚至同非农产业发展相比 ,显得格外迟缓与艰难 ,农民务农积极性不断下挫 ,行业的比较效益驱使大部分精干青年到非农产业里寻求出路 ,不少农户把农业作为副业来经营 ,其土地产出率仅及土地平均产出的60 -70 %。农地超小规模经营加剧。按农业人口 ,依据地块质量、位置均包的田块 ,本来就细小、分散 ,而后又根据人口变动 ,大家庭分灶开伙等情况 ,再次依地块的肥力、远近等进行细分 ,这就使得农地规模更加细小分散 ,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机会成本增大。但由于农民无代价获得土地经营权 ,作为从事非农产业退路及生活保障的均包田块 ,耕作者又不愿将其转让出去 ,这就排斥了土地资源的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 ,粗耕粗种 ,甚至弃耕、撂荒等现象也常有之。土地超小规模经营问题 ,丝毫也未随着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改变 ,却有随着人口增加而坚挺的趋...  相似文献   

18.
基于CHIP2013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我国农户土地转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是否是乡村干部、经营土地面积、是否外出务工以及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等因素对农户土地转入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经营土地面积单位增加时,农户土地转入的概率将会上升25.32%。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浩  刘璨  刘俊昌 《改革》2021,(1):109-124
利用6省区、15县市、2707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连续跟踪调研数据,在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和市场因素等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定量估计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采用递归方程模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补助与放弃的退耕地种植业收益之差)和间接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生产要素配置调整带来的收入变化)。结果表明:第一,农户参与退耕还林使其耕地经营面积减少25.06%,林地经营面积增加57.88%,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费用减少11.41%,非农劳动力投入增加9.99%;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投入和种植业集约经营未产生显著影响。第二,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增加了样本农户3.73%的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间接增加了8.57%的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和7.85%的非农收入。第三,相对于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流域样本农户收入的直接影响较大,但间接影响较小。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设计中,需充分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和收入的影响及其路径,强化因地制宜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一、村级经济的概念和内容 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以队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了以村为农村生产最基本的行政及经营管理单位的格局,而且还把土地等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用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相分离的形式,由村集体发包给农户,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村级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农户家庭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各自内部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原来不能从事独立经营的农户,通过在承包中获得的资金积累,开始购置一部分生产工具,独立经营的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很多农户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及闲散资金,把目光投向大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充实了家庭经济的内涵,增加了家庭经济中的自营经济成份。他们有的跑运输,有的发展庭院经济、养殖业和加工业,还有的实行联合经营。从行业上看有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从经济成份看有合作经济、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等;从经营形式上看有股份制经营、集体统一经营和联合经营等;从地域上看有离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