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某地工商机关根据商标注册人的投诉,对涉嫌侵权人进行调查,经查实,侵权事实成立,工商机关遂对侵权物品进行了异地扣押。但在该案尚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前,侵权人与被侵权人对该案自行进行了协商解决,并达成协议,即被侵权人不再追究侵权人的任何民事责任。那么此案是否可以终结?  相似文献   

2.
李燕蓉 《中华商标》2013,(12):51-59
要旨:考虑到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举证难、卖际证明的损害往往少于实际发生的损害等特殊性,为加大知识产权赔偿力度,可以加强裁量性损害赔偿的适用,对于权利人在诉讼中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被控侵权人侵权的主观恶意明显,侵权时间长、范围广、获利巨大,远远超过权利人的索赔请求的,人民法院在确定侵权赔偿额时,可以酌情确定赔偿数额。对被控侵权人的商标侵权行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进行过行政处罚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法通则》、《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侵权情节严重,获利巨大的侵权人采取民事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3.
陶钧 《中华商标》2014,(9):38-44
要旨:虽然我国商标法并未明确规定“权利用尽”规则,但是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商标权限制制度,无论是在市场流通领域,还是商标侵权判定中均有重要意义。在侵犯商标权纠纷中,若被控侵权人能够证明其所售商品来自于商标权人或被许可人.且其商业宣传及营销方式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并未对注册商标的商誉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亦未导致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在此情形下,被控侵权人的相关行为不应认定构成侵害商标权。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商标侵权诉讼中,涉及侵权赔偿额的问题愈来愈引起各方关注,权利人渴望侵权人为其所侵权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以儆效尤;侵权人希望自己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的少承担赔偿数额。仅就这几年商标侵权赔偿额的总体趋势而言,赔偿数额节节攀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7年2月,  相似文献   

5.
华鹰 《中华商标》2002,(4):21-22
临时禁令是在侵权诉讼前应商标权人的请求,由法院作出的迫使侵权人停止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侵权行为,从而对商标权人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侵权行为的预期发生或侵权行为的重复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诉前临时禁令在商标侵权诉讼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原商标法并没有规定法院可以在诉讼前采取临时禁令措施,  相似文献   

6.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构成工伤的,侵权人向劳动者进行了人身损害赔偿后,是否能继续获得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赔偿?  相似文献   

7.
徐磊 《中华商标》2010,(11):44-45
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主观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侵权人(通常为商品的制造商、销售商,服务的提供商)主观恶意的判断以及在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时所考量的消费者主观上的“误认”、“混淆”与否。商标侵权中的主观因素是侵权认定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商标权行政保护法律制度需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关于商标、专利等方面法律法规均规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对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相关行政机关处理,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双轨制。  相似文献   

9.
陈剑  杨明 《中华商标》2010,(8):53-55
近日,有化妆品经销商客户来公司咨询:"最近从一个倒闭的公司购进了一批洗发液,刚上货架就遭到工商机关的查处。说是有人投诉,该批商品涉嫌商标侵权。查封了商品,还要求赔偿。不知如何处置。"  相似文献   

10.
《中华商标》2011,(5):8-8
(本刊讯)2010年,全国各级工商机关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56034件,其中查处一般违法案件7486件、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8548件。在查处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中,查处涉外商标案件11524件,共收缴和消除违法商标标识1275.22万件,移送司法机关涉嫌商标犯罪案件175件,移送司法机关商标犯罪嫌疑人163人。  相似文献   

11.
商标权保护问题的核心,就是被控侵权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以及构成侵权后如何追究法律责任。而判断是否构成侵权一方面要从商标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来认定,另一方面则要看被控侵权行为是否存在正当的抗辩理由,从而否定其行为的违法性。商标的合理使用即是阻却被控侵权行为违法性的抗辩理由。本文所要评析的“BIOFRESH”和“水鸟被“纠纷案正是两起涉及商标合理使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产业指引     
新商标法“五一”正式施行 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施行,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违反者处10万元罚款。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施行,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违反者处10万元罚款。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  相似文献   

14.
徐磊 《中华商标》2010,(9):63-64
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主观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侵权人(通常为商品的制造商、销售商,服务的提供商)主观恶意的判断以及在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时所考量的消费者主观上的“误认”、“混淆”与否。商标侵权中的主观因素是侵权认定中的难点,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律师,以下,我将就“主观因素”所涉及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商标“窃权”贻害无穷 窃者,偷盗也。商标“窃权”行为,顾名思义,系指以非法占有他人智慧劳动成果为目的,乘人不备,采取类似于偷盗的手段,将本来应当属于他人享有的商标专用权窃为己有。商标“窃权”行为并非现行商标法所述的商标侵权行为,因为商标侵权行为中的被侵权人已经依法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专用权的归属是无可争议的,商标侵权人只是通过非法使用他人商标,或者通过其他手段,给他人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6.
从12月15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2005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2.2万件,其中,涉外侵权案件3530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132件、116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在会上要求,2006年要继续“维护商标专用权,严厉查处商标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7.
《中华商标》2013,(10):17-17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向社会通报了今年1月至7月全国工商系统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整体情况。期间全国工商系统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858个;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4.88万件,涉案金额6.32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61件,涉案金额1.44亿元。  相似文献   

18.
商标侵权非法经营额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法经营额的概念非法经营额是行政执法特别是商标专用权保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它是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基础,行政处罚的罚款额度是在非法经营额的基础上作出的:其次,它是确定罪与非罪即追究侵权人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判定侵权情节是否严重或特别严重的具体标准;再次,它也是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特别是确定赔偿额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注册商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也越来越多,而且极为隐蔽,商标侵权的形式亦由最初的单一化向复杂化发展,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孙骁勇 《中华商标》2011,(10):71-72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在现行《商标法》中定性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主要基于"无过错责任"的认定,即商标侵权人无论是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只要侵害行为发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取消了"主观过错"的认定要件。但在刑责追究中,侵权当事人主观过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