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     
《数据》2010,(3):7-7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一起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即使在去年金融危机如此严峻的时期,我国也取得了8.6%的增速,这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的今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3.
《公司》2004,(5):20-20
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经济增长是否保持稳定.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协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就是经济增长的公平性,就是说大家都能从中分享,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最后是平衡发展,这就意味着在公私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整个社会团体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才》2005,(11):27-27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看来很强劲。10 月中旬,中国宣布第三季度经济增幅超过预期,达到9.4%。9月工业产值较上年同期激增16.5%,是6月以来增幅最大的一个月。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步伐会有所放缓。现在,又有一些分析师开始对这片繁荣景象表示怀疑了。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北京经济学家陈兴动预计2006年中国经济增幅将从 2004年的9.5%和今年的9%降至8.4%。陈兴动将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归咎于高油价,认为中国出口增速之高将难以为继。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迅速扩大可能是因为出口商纷纷抢在传言人民币可能  相似文献   

5.
种种迹象表明、2000年将是一个重要转机.中国经济有可能结束连续几年增速下滑的局面。转为稳中略升的新态势。 进入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国民经济在稳定增长中呈现转暖趋向,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 1%.二季度基本保持了这一增长态势,上半年经济可望增长8%左右。许多迹象表明。2000年将是一个重要转机.中国经济有可能结束连续几年增速下滑的局面.转为稳中略升的新态势。 社会总需求回升,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同向驱动经济…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9.7%的增长速度已经延续了28年。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不曾见过的奇迹。但我认为,这样奇迹式的增长将再保持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7.
贾康 《上海企业家》2006,(2):55-56,F0003
中国下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代.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势不可挡.在很长的一个历史价段上.房地产业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之一。我们可以看看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它经济起飞之中的支柱产业.曾是建筑业、钢铁业、汽车业。房地产业的建筑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对于美国确立头号强国的地位.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中国现在经济起飞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樊纲 《经营者》2014,(22):38-39
7%~9%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的。政策得恢复中性,这样我们经济就能保持正常高增长,即使将来是6%也正常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也许就7.3%左右,到不了7.5%。按照购买力评价,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年会时公布的。但这个指标不能错误理解,最大的经济不一定是最强的经济,我们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3%.这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0%,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增长率低于10%。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了6.8%,从而证实了中国经济正急速陷入低迷。  相似文献   

10.
从巨额贸易顺差看"中国制造"之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高达1775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74%;2007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已达1125.3亿美元,全年顺差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为此,商务部把“减少顺差”作为2007年外贸的头等大事,同时中央经济工作重点转为“减顺差、调投资、促消费”.这意味着巨额贸易顺差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本土的企业家.或者说管理中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家,对此的实际贡献不是很大。因为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被三大因素驱动.一个是有大量的外资进入,二是有大量的出口.第三有大量的政府投资。我们中国企业家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的企业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成长而成长。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总量相差7倍.可能五年前是11倍;但是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和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是在拉大.而不是在缩小。中国很多地方官员讲“不求所有.但求所在”,GDP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中国很虚幻的一个光环,同时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非常容易满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可圈可点的质量新法.新政可谓多矣。可是《时政》开栏第一篇.我们却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个并非由中国政府制定的新法规上。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达到70%。中国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世界经济的律动联系得如此紧密。欧盟.日本食品安全新法规.对整个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甚至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之大绝不亚于国内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的变动状况及宏观政策的调整思路无疑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统计局最近发表全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改变侧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新的指标体系来看,经济增速具有反映经济稳定作用,仍作为一个综合指标被存留下来,但已并非唯一指标。总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出现意外数据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加大.这很可能将成为另一种“常态”。“不唯GDP”的信号意义值得市场重视。  相似文献   

14.
沈建芳 《上海质量》2008,(11):19-22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改革转型.是一个令世界许多经济学人着迷的课题,也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成败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一重大决策.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要求的基础上的,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实现这一目标,有着改善经济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下面结合自治区财政和经济工作的实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大丰 《英才》2005,(6):23-23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成长率高达9.5%, 意味着中国经济繁荣势不可挡。和欧美国家不同,投资及外贸顺差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两大动力,而并非消费趋动型的经济体。中国大陆投资比重过高,已经是一个很长时期的问题了。抛开地区竞争、政府行为扭曲等原因外,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人民家庭财产的持有方式,第一名是占47.9%的房产, 其次是占24.5%的储蓄。尽管储蓄利息率一降再降,但是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进一步抑制老百姓存款,这样的政策思考的科学性可能有所偏差。  相似文献   

17.
回顾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就经济总规模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很多工业领域的产值排名全球第一,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放在人类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维度,这都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连续54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8%以上的国家,只有中国。  相似文献   

18.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34-47
“我们决定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4年幔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记者会上说。他表示.批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这是朝着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方向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标志着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决定.将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也将使太平洋两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广泛受益,为哑太经济增长和各成员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研究》2006,(7):4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如果中国经济根据‘十一五’规划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我们非常有可能再维持这样的速度20年.甚至30年。”他甚至表示:“到203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由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这些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厉以宁先生首先表示,最近如果看中国的报纸,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字眼,就是“新常态”,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我们首先讲,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是不能持久的,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是为了过分强调速度而超高速增长,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第二,过高的增长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低效率、产能过剩等等,特别是会因此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从而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