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本体论和道论分别作为西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或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与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的世界以及与之分离存在的另一个不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本体论所表达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已”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获得力量,从而“扩而充之”,立其大者,造成人的高博,最后实现修、齐、治、平的目的的深入而出的双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孟子的论证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无宗教的特征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一命题以积极能动的天人关系的论述,为人本主义学说提供了本体层面的论证,为中国天人合一学说增添了进取有为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价值论在20世纪末实践标准的讨论中诞生。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及其冲突是价值论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广社会背景。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研究重点,形成了由评价论到价值论(基本原理)、再到评价论、再到价值观念论的轨迹。价值论研究促进了哲学本体论的价值论转向和哲学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向来注重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其中宋元明清徽州学者的论说颇具特色,文章对宋元明清时期徽州学者人性论的来源加以探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儒家性善论、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确切地说宋元明清时期徽州学者人性论应该是在儒家性善论为主体,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为两翼的这种"一体两翼"模式影响下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网络思想的哲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价值论层面上“人本主义的伦理关怀”,主体论层面上“从交互主体性到共同主体性”,矛盾论层面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均衡”,目标论层面上“构建优雅生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网络思想的理论品质表现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人的优雅生存与虚拟交际的融合、“中国梦”与“社会合作治理”的融合。在哲学意义方面,习近平网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旅游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美学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带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旅游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景观之间和人与人之间。按照主客体相统一的基本思路,旅游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旅游审美对象论、旅游审美本体论、旅游审美认识论、旅游审美文化论和旅游审美实践论等五个块面。  相似文献   

7.
冯憬远先生之治中国哲学,紧跟时代步伐,倡导学术争论,推动学术进步。游刃于先秦诸子之间,驰骋于宋明理学之域。先生注重范畴研究,梳理了中国哲学物质概念演进的历史脉络,辨析了中西哲学物质概念之异同。通过对物质概念的研究,先生揭示了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维模式由发生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先生关注道德修养,崇尚理想人格;探讨社会理想,追求社会和谐。先生学行兼修,亦仁亦智,堪称学界楷模。  相似文献   

8.
论自我评价活动中的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意蕴中的真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含义,后者表现为感性实存。在自我评价活动机制中既存在着认识论意义上的真,也存在着本体论意义上的真。认识论意义上的真既与主体正确地选择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也与主体正确地反映和整合价值信息联系在一起。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就是主体通过意志的中介,使作为标准的观念在内部世界中把自身实在化,使实存的对象与观念一致,从而意味着美;并通过实践活动在外部世界中把自身实在化,使实存的对象与观念一致,从而也意味着美。正是在真与美相统一的意义上,黑格尔认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比认识论意义上的真更深刻。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涵的深刻哲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论述的重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尊重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会计中国特色理论中的称谓、内容及作用提出质疑,认为,会计界应慎用特色一词;特色论中的会计范围界定不清;应关注特色论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指促使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逐渐展开的逻辑进程,包括胡适的初创、冯友兰的推进、金岳霖的拓展、张岱年的创新、冯契的突破等环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性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是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的,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全国统一模式的农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今后我国征信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农户信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通过建立组合预测模型尝试克服现有信用风险评估模式的缺点,为构建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统一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Ontology)就是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本体论”这一术语创立于17世纪,现代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主义(或译存在主义)的本体论,重视人的本体问题,但其本身仍存在很多缺陷。人类本体论同生存主义本体论观点的区别在于:它认为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群体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认为人既是偶然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要对人的本体存在及其本质特征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时也要对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人类本体论还要对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化形式。“和谐哲学”的提出,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和谐哲学体现的和谐精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力量驱动下,传统科学思想原则——直观本体论导致对物质世界的机械化,成为旧发展观的科学基础。建立在相对论、量子论、当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基础上的当代新科学思想原则全面突破了直观本体论,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的内在联系,将整个世界看成不断生成的“过程的集合体”,从而成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在理论架构上以天人合一为框架,融合了生态本体论与生命实践论、生命境界论,在肯定自然生态内在价值的同时,高扬人的主体性,把生态本体化为一种生命意义的定位、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