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农业研究重点在水浇地,而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灌溉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现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巨大增产潜力,其改进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九种土地规划、径流农业(或集水区系统)、选择布局、水土保持、间混套种、调节播期、覆盖农作、旱地施肥、抗旱保墒。  相似文献   

2.
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我国西汉成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一种旱地耕作法,它代表了秦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农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亩收百斛”的高产指标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许多专家、学者多方探讨。但以往大都注意了增产的土地因素,然而分岐甚大;而对增产的宇宙因素却很少有人涉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撰拙文,以示对“亩收百斛”之管见。一、区种法的田间布置《氾胜之书》说:“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坂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而为之。”可见,区种法不一定用好地,凡荒山、丘陵、坡地都可做区田,以粪为主,充分发挥地力的作用。因其原理是把大块土地分成许多小区,故名区田。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技术最早于二十世纪引入我国,是一种能够有效保证作物高产和稳产的措施,因为具有着保墒增墒、保温增光、抑制杂草和改善非生物环境等特点,在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中都有着广泛地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得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本文从地膜覆盖技术的原理出发,进而研究出地膜覆盖技术在粮油作物中的应用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梅隆 《农家之友》2014,(10):1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人多、地少、缺水"的资源约束,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农业部门倡导的主推技术,为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尽管水溶肥市场潜力巨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相似文献   

5.
<正>氾胜之,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氾胜之总结推广了"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的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6.
北方干旱与防旱保墒技术—对灌溉农业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降水不足,存在着旱灾易于发生的自然条件。近些年来,黄河年年断流。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给片面依赖灌溉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敲响了警钟。北方地区的农业有近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人民主要是依靠传统的防旱保墒技术,而不是灌溉,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7.
正水是生物生存之源,是农林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是农业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与此同时,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节水、省肥、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来解决干旱缺水、水肥利用率低和土壤盐渍化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可溶性肥料与灌溉  相似文献   

8.
《汜胜之书》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农书,作者汜胜之,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时人。据《晋书·食货志》载:晋元帝诏书曰:"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逐穰",后升御史。正是汜胜之"督三辅种麦"的实践经验,他才写出《汜胜之书》而闻名于后世。《汜胜之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书,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书的第一个高峰。它总结了两千多年前,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验。此书作为农书,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与强调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米(粟)、黍、稗、大豆、小豆、宿麦(小麦)、旋麦(春小麦…  相似文献   

9.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解决旱作农业区无法实现全面灌溉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可以大幅提高作物的产量,实现农田蓄水保墒,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就存在问题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稻区防止次生盐渍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嫩平原种稻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技术研究表明,合理灌溉,加强排水,增施有机肥,调控水盐平衡和肥盐平衡,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旱改水稻稻治涝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技术的研究,明确了井灌,渠灌,井渠结合灌溉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的代田区田方法带有显著农业技术推广性质,过去学界给予代田区田较高评价,从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技术方面考察,似有修正必要。代田精耕而不细作,区田细作而不精耕,都有显著的技术缺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推行代田方法旨在拓荒垦殖,促进地力恢复与再利用;区田重在边角地带垦殖利用,以此维持贫寒农家生计。后来虽然屡有建议推行代田区田,或因其推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或因对粮食高产追求背离了代田区田的技术目标,推行效仿结果均不理想。重新评价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代田区田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根源。  相似文献   

12.
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旱灾害仍然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北方干旱地区按自然条件可划分为若干类型区 ,但按照水利设施条件划分 ,可划分为无水利设施区域和有水利设施区域。无水利设施区域应以旱作农业为重点 ,有水利设施区域应以节水农业为重点。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两个相互交叉、相互区别的概念。在实践中 ,既要把握其共同点 ,把二者结合起来 ,又要把握其不同点 ,在不同区域实施不同增产技术。无水利设施区域要重点推广地膜覆盖、作物绿肥带状轮作培肥保墒、蓄水保墒耕作、秸秆覆盖、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窑窖蓄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有水利设施区域要重点推广输水系统节水、田间节水、节水型井灌、非充分灌溉和局部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要把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作为下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一是各级党政部门要增强紧迫感 ,尽快制定发展规划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 ,用政策调动各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三是要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 ,探索不同区域农业增产增收新路子 ;四是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办好样板工程。  相似文献   

13.
<正>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中心,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为重点,以传感器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土壤墒情状况和周边环境信息快速采集,动态、实时获取农田土壤墒情与旱情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科学指导适墒播种、因墒施肥、测墒灌溉、抗旱降渍、防灾减灾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加快推进土壤墒情建设,江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4.
"区田法"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耕作体制。有关"区田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氾胜之书》,贾思勰则是在《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区田法"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写成了定本。至此,汉代"区田法"的相关资料均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中,因而,此书成了后世研究"区田法"的关键依据。到了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对"区田法"又做了新一轮的诠释,其后相关研究均取准于王祯《农书》。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农史专家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和理论,重新研究了"区田法"种植,并做了相应的试验。在这些研究中全面探讨了各项技术的演进,并对"区田法"种植的有效性作了全面总结。然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广泛种植过的农作物千差万别,每一种作物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此前的农史研究对技术的发展、农田的扩大等问题探讨甚精,但却忽视了各地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效的影响。本文仅以前人对"区田法"的研究为对象,力图说明开展农史研究必须重视环境的差异,而不能单凭技术的精粗、劳动力投入的多少、畜力投入的多少或收成的多寡就对某项传统农耕体制匆忙下结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对中国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八字宪法"的全面认识和利用,还需"升级换代"和"与时俱进"。此前对"八字宪法"中"水"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水量,但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温"疏于关照。而在所有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温"调控技术不容忽视,各民族都有相应的技术体系对其加以支撑。因而,需将"水温"调控技术纳入今后农业文化遗产技术评价框架,并将其付诸实践,才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正确推广和运用,也更有利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甘肃省6个县(区)326份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农业种植结构、耕地面积、政府经济补贴、水计价方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短缺程度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细碎化程度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建议:培育规模化农业生产,实行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示范带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小麦面积的60%是旱地,水分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如何蓄水保墒一直以来深受旱作小麦栽培工作者的重视。前人在蓄水保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往往忽视了休闲期降雨,本研究团队在闻喜县长期蹲点,总结提出了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单循环与复循环规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周年水平变化规律、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与运行规律、磷肥增效氮磷配合理论及种子根群作用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早三多"技术,并在上世纪70~90年代在全国推广。进入21世纪后,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创建休闲期"三提前"——提前深耕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机肥、提前秸秆覆盖或还田——蓄水保墒技术,此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动物、微生物数量,降低地表无效蒸发,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达到伏雨春夏用的目的。同时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了实施"三提前"技术配套的农机具—深松施肥机械与施肥覆膜一体机械,已在北方旱地上广泛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侯依群 《水利经济》2000,18(5):56-59
1997年初安徽省开始从世界银行引进贷款 ,对农业开发条件较好、农业增产潜力大的六安地区、安庆市、合肥市及巢湖地区部分市、县用于灌溉农业 (二期 )项目 ,贷款的目的是通过水利、农业、林业工程和农技、农机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 ,改善和扩大灌溉、排水系统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引进世行贷款期间 ,世界银行对其投资政策进行了改革 ,即要求其投资不仅应在硬件上达到世行的规定 ,而且在项目区继续发展上也要有所突破 ,具体为在水利项目贷款区要建立“经济自立的灌排区 (以下简称SIDD)”,为此安徽省在利用世行贷…  相似文献   

19.
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是目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设施番茄种植试验,采用膜下带式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的微灌系统,通过典型温室大棚用户的前后种植对比,显示较大的节水、节肥效益,另外通过成本核算,节约成本约占利润的比重为55%,设施温室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雷州半岛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雷州半岛旱地蔗区的地貌形态、水资源、灌溉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因地制宜地构建出了适合雷州半岛旱地蔗区实情的四种节水技术模式,即雷州半岛农垦蔗区:推广以"现代工程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模式;青年运河流域旱地蔗区:推广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模式;雷州半岛西南部机井灌区:推广以"低压管道"为主的节水模式;雷州半岛北部旱坡地蔗区:推广以"集雨节灌"为主的节水模式,并对这四种节水模式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