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其应用指南并未对股份支付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型进行详细规定,导致上市公司在计算股权激励公允价值时分歧较大。本文在分析限制性股票和B-S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如何运用B-S模型计量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出台,为股权激励提供了法律依据.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股份支付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本文在对有关股份支付的国内外相关规定介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股份支付中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运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股份支付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普通的股权激励不同,当发行人低价授予多重身份实际控制人股票时,是否应确认为股份支付,拟上市公司股份支付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后续计量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股份支付的经济实质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从理论层面和实务操作入手,为这一问题的会计确认及核算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4.
董原 《商场现代化》2012,(18):117-118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是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两种最主要的方式。本文以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昆明制药为案例,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1.昆明制药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分析和评价;2.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与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异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以及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促使我国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地采取股权激励方式。近年来,限制性股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作为股权激励的一种方式使用,限制性股票相比于传统意义上较为广泛使用的股票期权具有的特点使得对限制性股票的讨论更有意义。在阐述我国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对在实施限制性股票业绩评价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平衡计分卡在限制性股票业绩评价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限制性股票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下简称“新准则”)主要是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首次规定了企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业务,并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发展的实际情况。“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延期支付计划、期股、虚拟股票、员工持股计划、对下属公司股权激励计划、MBO、高管持有发起人股份或非流通股等模式.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成本与公司效益有密切联系,因此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时需要基于上市公司类型和发展阶段,根据股权激励模式成本,选择具有操作上的可行的并且比较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使得股权激励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郎越时 《浙商》2007,(6):86-87
股票期权模式是国际上一种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股权激励模式。股份期权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股票期权改造模式。除此以外,国际上通行的股权激励方式还有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持股、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延期支付计划、限制性股票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延期支付计划、期股、虚拟股票、员工持股计划、对下属公司股权激励计划、MBO、高管持有发起人股份或非流通股等模式。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成本与公司效益有密切联系,因此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时需要基于上市公司类型和发展阶段,根据股权激励模式成本,选择具有操作上的可行的并且比较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使得股权激励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股权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公司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但这些激励方式的实施应具备必要的务件,本文分别通过时一般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条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黄蕾 《消费导刊》2013,(9):69-70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对高管激励的主要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上市公司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股权激励方式可以选择,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完善资本市场、健全经理人选拔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选择躺的股权激励方式才能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6-2011年沪深两市正式实施高管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计划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回归模型分析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度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股权激励程度的增加会诱使经理人增大盈余管理的程度,但随着经理人激励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层因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采在2008年至2014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各种股权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分别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和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分开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区间性。在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在另一区间,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相似文献   

1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实现管理者长期激励、增强公司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股权激励已经被众多上市公司采用,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受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青睐.本文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切入点,比较分析这两种激励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并提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选择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股份支付》准则自2007年开始正式应用于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实际业务,这表明对期权支付等薪酬奖励措施的核算和管理正式进入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的阶段。准则中关于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的规定为企业正确地反映职工股票期权奖励计划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规定,笔者对股份支付准则中的费用确认依据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股份支付准则中费用确认依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淑贤 《商业会计》2007,(11):10-11
新《股份支付》准则自2007年开始正式应用于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实际业务,这表明对期权支付等薪酬奖励措施的核算和管理正式进入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的阶段。准则中关于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的规定为企业正确地反映职工股票期权奖励计划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规定,笔者对股份支付准则中的费用确认依据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股份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对职工、高管等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也日趋复杂,其会计处理方法一直是实务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量》中关于集团内部股份支付的理论规范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实例介绍了集团内部股份支付的相关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股份支付激励机制在发达国家颇为盛行,近年来在各国普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份支付激励的机制为企业长期勤勉尽职工作方面确实发挥积极作用,90年代初期,我国也开始逐步引入股权激励的制度.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证券法、公司法修订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一个法律政策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取得很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股份支付会计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对股份支付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股份支付理解,找出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效指导股份支付实践活动,并针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股份支付》准则的有效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0年~2016年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激励方式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的股权激励标的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三大板块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普遍好于股票期权;(2)无论是期权激励方式还是股票激励方式,创业板的激励效果显著优于中小板,而中小板激励效果优于主板,表明科技类小规模高成长的公司采用股权激励方式更有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3)股权激励的效果没有显著的行业特征。本文从股权激励方式的角度,丰富了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的文献;同时,为股权激励契约的设计提供了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了股权激励的诞生。本文重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激励方式,并对选择这四种激励方式的动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