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关迪  辛旼 《特区经济》2010,(6):251-252
从1990~2008年,19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双顺差"现象,延续时间之久,差额数值之大实属世界罕见。本文分别对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消费、税收、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双顺差"现象的根源所在,得出短期内"双顺差"现象不可能改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82~2004年间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结构、次级账户结构和差额平衡结构的考察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历程带有明显的政策烙印;“双顺差”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可持续性;正在进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结构难以发挥显著的作用,长期来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以及外汇储备增加迅速,人民币升值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由于非国际性货币的原罪现象,中国已经陷入了“高储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剖析,针对人民币汇率困境下的“高储蓄两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主要项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回顾,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并考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亚菲 《特区经济》2008,(7):268-269
自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制度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面临着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结构,产生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特征和由于对外资优惠而吸收的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他们对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双顺差:失衡与相互依赖",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在过去十六年中的十三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盈余,也就是出现了双顺差.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首先,我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来透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独特性,然后分析中国的双顺差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中国的双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美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美国方面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其主要原因,并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根据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本币升值会减少本国贸易顺差,但是对中国2005年7月汇改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却是与中美贸易差额无关的。本文从心理预期、价格竞争等方面着手,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情况无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从双顺差的结构入手,分别分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形成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双顺差的规模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汇率、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促进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目前我国已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且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因而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收支状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步加大。本文基于外汇供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国际收支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外资流入和外汇储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最近五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界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中,这个问题更具有特殊意义.在2005年之前,中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大多是从对外经贸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直到2006年,当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以及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国际收支失衡基本内容,并且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性问题之后,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认真对待和多角度思考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汇率政策调整问题的声音才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两方面展开:首先,采用间接测算法估测1997~2013年人民币境外存量,并以此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其次,运用协整方法分析我国GDP规模、国际收支项目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等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文章结论是:GDP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人民币稳步升值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而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除了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和逐步完善汇率改革以维持人民币币值坚挺外,有序调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5.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6.
程英 《特区经济》2008,228(1):278-279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以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为特征的内外均衡冲突,在短期内,应该进行人民币升值,并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从长期看,应该进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彬 《改革与战略》2009,25(5):72-74
全球金融海啸以前,我国经济失衡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收支顺差透过储备资产引发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过热。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与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外商投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扭转经济对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格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外资流向、规范管理房地产投资等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征征 《北方经济》2006,(10):46-47
1994年以来,我国持续保持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层的热切关注。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作出四点安排: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下,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意昧着从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在汇率制度方面结束了长达10年的“固定”汇率,开始走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会有更大幅度的升值。消除升值预期将是长期而且更为艰巨的工作。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直接相关的,人民币升值对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疑是人民币汇率调整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汇率与国际收支的短期动态关系一直是理论和经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从"S曲线"假说的经验性规律出发,分别从贸易总量和双边贸易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与中国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总量层面上,"S曲线"假说并不适用于中国,但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额和双边实际有效汇率较好地支持了"S曲线"假说。另外,统计推导和经验研究都表明,"S曲线"假说对于贸易伙伴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的份额、贸易收支波动性和双边汇率波动性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