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在东部发展模式中.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以及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支持.成为无可争议的“龙头”.而小型区域经济(或称县域经济)最为典型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充当企业投资者,创办者的重要角色。“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使政府事实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学界普遍公认的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么几种,诸如初始阶段以通过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进行非农化改造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以主要依托外力发展“三资企业”为主体的“珠三角模式”,以注重发展个私民营经济、实行市场化调节为主体的“温台模式”。就慈溪来说,慈溪的发展路径或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属于“宁波模式”,即称之为“多种所有制共生共荣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有自身的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外部环境不断变  相似文献   

3.
说起战略性调整,不能不说说锡山的乡镇企业。锡山市是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70年代无锡县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立刻“村村办厂,处处冒烟”,社队工业如满天星斗。由此演变而来的乡镇企业,在锡山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80年代中期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弱点的日益暴露,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以致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  相似文献   

4.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论:对我国经济地方化与市场化的一般性评注。本文主要考察我国的诸种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关注“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以这些模式为切入点,本文将从侧面(而非正面)证实两个判断。判断之一为:经济领域的“地方化”现象要被“市场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不同特征 苏南模式的特征 苏南模式的雏形产生在计划产品经济时代,从1953—1978年,苏南农村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苏南、温州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曾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讨论和模仿,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时至今日,温习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有意义的。一严格地说,苏南模式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江苏南部地区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些“社队企业”就是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苏南模式”的主角———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前身和基础。因此,“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集体办工业、发展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而在…  相似文献   

7.
新望 《江苏经济》2001,(6):46-47
70年代末分权式改革背景下产生的苏南模式,曾经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和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而熠熠生辉。成长坛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进入“九五”以来,其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各项经济指标相对“九五”期间大幅下降,一向以效率高著称的乡镇企业也遇到了效率普遍降低的问题。原因何在?本文作者深入探究了苏南乡镇企业改革的内涵,断然指出苏南模式的弊端在于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唯有消除这一障碍,进行二次改革,苏南乡镇才能迎来其再次飞速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从发展乡镇企业到乡镇企业改制再到目前的集体资产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南模式”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苏南模式”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在所有制上绝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模式",一个是以温州为中心的"温州模式"。作为两省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成为两省经济发展的符号。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产生、发展、更新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江浙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苏南人所创造的辉煌虽然已不是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能涵盖,但苏南曾经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今天跨跃的基石。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苏南的第三次转型,立体地展现了苏南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程,对国内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鸿昌 《江苏改革》2001,(12):10-13
任何经济发展及其模式形成都有其自身规律,苏南经济发展及其苏南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通常说苏南模式是指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其最初的特征为: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在地政府起主导作用,有着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征,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叶春雷  张微 《江苏改革》2001,(12):14-16
90年代中期以来,与浙江等省相比,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与竞争能力逐渐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苏南进行了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调整”为 主要内容的改革,使苏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现实的发展也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苏南模式是已经历史终结,还是在创新演进?  相似文献   

13.
新苏南模式藏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上海经济》2005,(1):24-26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曾一度沉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外向度直线提高,发展重心也转向城市,地域板块重新整合,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改革开效30年来苏南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实践为依据,回顾由乡镇企业大发展孕育形成的苏南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变革以及密切城乡经济联结的历史功绩:着重分析苏南模式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中的机制活力及其对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积极效应。随后,跳出农村模式论转型,以区域发展的视野,对苏南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推进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启动苏南经济转型,分层进行客观描述和理性概括。文中对苏南模式历史功绩的论述,对其弊端缺陷的剖析,客观全面;从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到苏南经济的转型升级,分别交代,脉络可循;对苏南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发展思路创新以及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问题.作出简略评论。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紧邻上海,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奇迹”。在中国,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创造了一种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东部模式对西部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国沿海的江浙一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充当企业投资者、创办者的重要角色,事实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制度不是与文化无关的“纯经济”的制度,任何经济制度都是在文化中存在与发展的。费孝通(1986)早已经认识到,温州模式不同于苏南模式缘于文化的不同。费孝通说,苏南的历史传统是农工相辅、男耕女织,可以说是“牛郎织女”;而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却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这些飘泊异乡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相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在这两种不同的老根基上,苏南长出来的是社队工业和后来兴起的乡镇工业,浙南冒出来的是家庭工业和加工专业市场。苏南是从农副业出工业,以工补农;浙南是从商贩业出工业,以工扩商。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关于“苏南模式”研究,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居多。本文利用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即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对“苏南模式”进行社会学方面探讨。在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之后,本文阐述了“苏南模式”的网络图,并分析了该网络的典型特征,得出“苏南模式”产生的必然性,然而,乡镇企业在社会网中的边缘位置又注定了其发展会受挫,发展出现瓶颈,从而引发二次改制。  相似文献   

19.
江苏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最先崛起的地方,也是乡镇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乡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科技进步、"三外齐上"作为发展经济的着落点,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泽晋 《魅力中国》2010,(29):51-51,27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崛起,在一个强大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之际,关于“中国模式”的各种讨论也开始热炒起来,尤其以国外媒体的报道为甚。笔者的专业背景为国际经济关系,因此本文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