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一方面能源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按照目前的能源储量和开发强度测算,世界化石能源平均可开发时间还不足百年.另一方面,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经历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并重"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能源与环境问题对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如何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以及碳排放、碳关税、碳交易等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活动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世界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启示 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清洁能源,特别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一次能源结构多元化.煤电在发电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燃油发电量比重大幅下降,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呈上升趋势.世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石油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王导地位,煤炭、石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问题在国家发展与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不断增强.从国际能源秩序、国际能源形势、国际能源格局、国际能源关系等角度考察,当前世界能源外交形势呈现以下显著特点:国际能源秩序严重失衡,国际能源形势严重失稳,国际能源格局由"两级结构"向"多级结构"转变,国际能源关系错综复杂.面对前歌后舞 能源外交形势,各大国纷纷调整能源外交战略,建立起更高级别的能源外交运行与协调机制.谋取能源经济和能源政治利益,为本国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成为各大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国家看,德国和美国是两个具有典型性的国家.德国和美国能源转型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源于两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不同.德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是大气与环境保护,美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是能源安全.转型核心动机差异导致两国能源的转型方向与路径不同,德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美国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转型.过渡能源选择是国家能源转型的必备要件,且可再生能源政策推进强度与居民电价成正比.电力系统转型对国家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转型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透视能源外交——兼谈对中国能源外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国地位的上升和频繁的能源外交,使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微妙变化,加速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主要表现为以外交促进能源安全和对外能源合作,为能源企业海外开发铺路搭桥等.能源出口国能源外交的主要目的是以外交拓展能源市场、巩固能源大国地位,推动能源乃至经济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能源相互依赖的加深,以缓解能源矛盾和解决能源争端、推动能源对话与合作为重点的双边特别是多边外交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外交的主流.对中国而言,为减少与一些国家在能源外交问题上的误解与摩擦,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宜在积极发展与相关国际机构及组织的多边能源安全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欧美在能源问题的双边战略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6.
清洁能源主要指的是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在清洁能源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可再生能源管理办法的定义,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国家能源局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签署协议,加入了信息共享平台,这也正是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7.
共同推进新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中国替代能源战略的三个重要方向:一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二是以优质能源代替稀缺能源.三是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视能源优势为其带动经济发展、谋求地缘战略利益、复兴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开展积极主动的能源外交.俄罗斯已经建立比较系统的能源外交理论体系.其能源外交的理论原则可概括为:既着眼于"能源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又立足于国家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既主动融入现有国际能源秩序,又积极推动制定对俄有利的国际能源游戏规划;既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服务于国家的安全和外交;既争取互利合作,又确保利益最大化;既控制资源产地,又控制运输管网;既积极扩大能源开采,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充分发挥油气优势,又努力发展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既弃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又确保国家的主导作用.国际能源活动的不同主体包括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能源过境国,以及各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能源公司.俄罗斯能源战略要求广泛发展与不同的国际能源活动主体间的"能源关系",并根据俄罗斯国家利益采取有所区别的能源外交政策.俄罗斯能源外交有着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视能源优势为其带动经济发展、谋求地缘战略利益、复兴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开展积极主动的能源外交.俄罗斯已经建立比较系统的能源外交理论体系.其能源外交的理论原则可概括为:既着眼于"能源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又立足于国家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既主动融入现有国际能源秩序,又积极推动制定对俄有利的国际能源游戏规划;既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服务于国家的安全和外交;既争取互利合作,又确保利益最大化;既控制资源产地,又控制运输管网;既积极扩大能源开采,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充分发挥油气优势,又努力发展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既弃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又确保国家的主导作用.国际能源活动的不同主包括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能源过境国,以及各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能源公司.俄罗斯能源战略要求广泛发展与不同的国际能源活动主体间的"能源关系",并根据俄罗斯国家利益采取有所区别的能源外交政策.俄罗斯能源外交有着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透析小泉政府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长期面临能源短缺的挑战.小泉入主日本内阁以来,针对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日趋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制定了以"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稳定能源供应"为目标的国家能源战略,大力推进"能源外交",积极开拓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等能源市场.综观小泉执政以来的能源外交轨迹,其独特的"能源外交"表现在:多边能源外交与国家能源战略相依而行;能源外交,金元当前;获取能源,志在必得;政府外交,企业先行;能源外交与政治外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满足生产工作,但是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我国人口多,能源短缺问题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在快速发展经济同时还要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在能源的使用问题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不断改进落后的能源处理工艺,加大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新工艺可以减缓能源的污染排放问题,对能源进行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结束,中国能源需求的峰值已经到来,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点在于高端制造业和生活消费.能源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供给和需求之间可基本实现平衡,这有利于形成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推动中国能源体制改革.技术进步将催生根本性的能源革命,应建立鼓励竞争与创新的能源市场机制.建议适度放松依托国内资源来保障能源供给的指导思想,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全球资源视角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以国际化来调整化石能源供给结构,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优化有关标准,推动智慧能源发展,实现普遍节能,促进能源消费革命.205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下降到30亿吨标准煤,并基本稳定下来.在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路径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30多年中国能源供需结构将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欧盟能源政策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挑战,欧盟2007年年初公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提案(Energy Policy for Europe〈EPE〉),要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达到20%,能源效率至少提高20%,交通生物燃料的使用比例达到10%等.为实现新的能源政策目标,欧盟发布了"2007-2009年欧洲委员会能源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欧盟统一的天然气与电力市场,保障能源供给的稳定与安全,实施全方位国际能源战略,提高能源效率与扩大核能利用规模,研究新能源技术与开发绿色能源.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的新的能源政策立法建议,提出了拆分能源巨头并约束外资并购,对第三国企业收购欧盟境内能源输送网络的行为设限,并要加强和确保各成员国能源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中国与欧盟同样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应借鉴欧盟的做法,完善能源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能源革命是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全面变革,涉及供给侧革命、需求侧革命、体制革命、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推动消费者在不同的供给来源与方式、不同的消费结构与模式、不同的技术路径上实现更为多样、自由的能源选择.在低油价下,推动能源革命不应该靠提高石油价格,而是应该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进步,让清洁能源有更好的经济性.借力“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有利于中国推动国内的能源市场化改革和资源优化配置.中国能源供给侧革命的主要突破方向:非常规化石能源的发展;传统能源清洁化;发展以柔性消纳为主要特点的智能电网;形成燃料之间的竞争,推动能源体制改革,提高市场效率.中国能源需求侧革命的主要突破方向:灵活的燃料能源单元;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能源产品与能源系统网络化,分布式与集中供应相互融合的自由能源,节能以及自律的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外交非常活跃,能源合作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在许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南美洲国家在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以协调本地区政治意愿和资源,获取最大利益以及行使能源主权为目的,提出了多项能源合作和能源一体化计划,这些合作和一体化计划正在实施中.委内瑞拉和巴西还凭借各自在能源领域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能源外交,并力图在地区事务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南美国家开展的能源外交促进了能源合作和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世界能源多极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能源金融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能源金融尚无一致的定义,但是全球能源金融随着社会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展.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表现在: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战略的结合,能源效率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世界能源需求进入新的扩张期,消费与生产因地域造成的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尽管供应方面不存在资源性短缺,但结构性短缺仍将持续,世界石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渡.能源市场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影响价格的因素增多.能源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资源输出国则在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资源控制,积极拓展能源外交.国际能源勘探开发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推进,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全球能源安全对话被提上国际社会议事日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加速调整.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与现有的主要全球能源治理机构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双边和地区合作的方式即地缘政治战略确保海外能源供应安全.从能源供应角度看, “一带一路”倡议可被视为双边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加强版.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寻求更多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碎片化的国际能源治理体系既不具备权威性又缺乏信誉,国内能源治理的相关机制也制约了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基于当前的国际能源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全球能源治理应该着眼于有限的目标,例如改善国际油气数据共享机制,提高透明度,加强全球清洁能源合作,稳步推进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而不是追求有约束力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G20为各大国进行协调并管理国际能源市场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机制安排,是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良好平台.中国应利用自身在G20的相对重要地位,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与印度能源合作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合作是美国和印度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印能源合作发展加快.美印两国采取完善能源合作机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的举措,使油气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核能、电力、清洁能源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美印两国加快能源合作与其各自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双方加速能源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印度寻求能源多元化为双边能源合作带来了机遇;为应对国际能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美印需要加强协调.美印能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促进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中国应继续同美国和印度在政府层面加强双边能源对话与合作,积极探讨和推动三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展互利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推动国际能源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表明,人类能源消费从化石能源为主的体系向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举体系演变的趋势正在加快.国内外大石油公司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全球能源市场的未来,并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中国石油企业积极介入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快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信贷政策;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采取多种措施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加快机制创新,理顺研发与制造,生产与消费,以及相关行业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和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