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赵月枝 《开放时代》2010,(7):109-125
本文以文化研究和文本解读为理论和方法论取向,呈现了对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大众报刊主要形式的、被认为是低品味的“街头小报”的双重分析模式,即小报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方式和作为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首先,本文对大众报刊样式及其读者群在中国报业和社会结构中的演变与地位作了回顾,并将大众报刊形式的演变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分层相关联。其次,基于人格化和人物塑造是小报的重要话语特征,本文选择小报对富人、下岗工人、流动民工和农民这几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作为对小报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的切入点,以图理解小报所建构与展示的意义世界及其对社会分化的理解。本文的分析表明,“街头小报”的主题与意识导向非常复杂。作为复杂而矛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它们的市场威权主义倾向维护了支配性的社会秩序,同时,它们也不能不在某些方面折射出底层读者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他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吴铭 《开放时代》2009,(11):47-66
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政治环境,重点考察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战备疏散等事件的起因。作者认为,自尊与自卫是“要准备打仗”的前提,中国国内迅速掀起的战备高潮对于避免发生中苏大战具有重要作用:在两国、两党缺乏互信的前提下,假如没有积极的战略防御,单纯寄希望于对方不敢发动战争,难免陷入危险境地:对于当年的一系列战备举措,不能仅仅因为仗没有打起来,就加以全盘否定,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环境,理解决策者的意图及其合理性。本文在梳理史料的同时,也对国内外吏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周国兴 《开放时代》2010,(1):140-149
如果在现代性这种压抑力量下。重建公共性和批判性是可能的,那么,在汪晖拒绝线性历史进步观和历史目的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重建一个目的论的范畴,不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图景的话,批判的根据和基础又在哪里呢?由此可以看出,汪晖在树立起批判大旗的同时,很有可能失去其批判的规范性定向。其树立起来的“民主的、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中国社会”这一规范性目标很有可能在其拒绝历史目的论的同时被消解掉了。  相似文献   

5.
刘琪 《开放时代》2025,(2):127-139+9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路上,国家性质及其定位始终是每个国家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对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思想界的国家主义之争进行梳理,由此明确我们如何踏上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国家建设之路。本文首先介绍国家主义者的相关论述,接下来着重讨论新兴的共产党人对国家主义者的批驳,进而结合孙中山及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讨论这场争论的核心命题所在。本文指出,国家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国家作为目的所蕴含的深刻危机,并从阶级立场与世界革命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批评。这次论战可被视为中国明确自身建国之路的起点,并在国家与民族、国家与阶级、国家与世界等核心问题上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展开了一场争论:一派认为,应该用公民社会概念来研究中国团体;另一派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中国几乎所有团体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国家组合主义。公民社会和组合主义都关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社团和其他机构。但不同的是:公民社会站在社会的角度,发展自治社团,维护“公共领域”的能力,以界定和制约国家权力;组合主义则相反,从国家的角度,为实现政府自己的目的,与选定的社团发展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学者们考察了中国不同类型社团的活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同时他们也超越了国家、社会和组合主义以及公民社会的框架,阐明了别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用-效益分析(CBA)和经济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一旦进入规范领域,其学术热情就减退了。但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发达国家政府的法规部门对此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重视。几乎多数国家都有国家统一的关于公共项目或公共经济政策的评价准则或指南,而所有这些准则或指南都无一例外地使用CBA的原理和原则或相同原理下的最小费用法或费用-效果分析。然而,作为一种政策评价的框架,CBA还是没有解决评价结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但是,这种评价的框架和过程在实现法规和政务透明化中有重要的政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奇特使命。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些流行于中国知识界的后现代思潮藉以确立自已身份所依附的理论形态,以及他们在表述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色位置。同时作者认为,在历史研究领域,弥散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史学之间的对传统社会中民众记忆与日常生活进行复原式寻究的动向,却多少折射出了一些“后现代”理论的批判能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地区产业结构、地方政府行为及企业家创新意愿三个变量刻画了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了发展战略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传导渠道.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家动用东部市场化(新增部门)创造的财富持续补贴西部现行体制(存量部门)的方式取得的,最终引发了地区发展中的"体制补贴"矛盾.其政策含义是:新的发展战略应避免以牺牲(抑制)地区市场制度的演进为代价来换取西部快速发展,应在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与增强西部可持续发展潜力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2.
13.
Abstract. We show for a class of basic growth models that convergence in ratios does not imply the pathwise convergence to the corresponding balanced growth path in the state space. We derive conditions on parameters and on the elasticity of the savings function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and apply our results to the Solow model, an augmented Solow model as well as to an optimal growth model. An implication for the convergence debate is that two economies that differ only in the initial capital stock and converge in per capita terms might diverge to infinity in absolute terms.  相似文献   

14.
湘鄂渝黔边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在介绍湘鄂渝黔边概况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市场竞争、规模经济、路径依赖四个方面分析了湘鄂渝黔边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指出该边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主导产业雷同、过度竞争,缺乏一批龙头企业,融资难,自身组织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集群层次低,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17.
水资源产权制度是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中最重要的规则安排体系.我国水权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置身于整个经济体制转型之中,经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呈现出市场驱动的态势.我国水资源产权制度既是改革的子领域,也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回应,并且成效卓著.文章探讨60年来我国水权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由此得到相关启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