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并运用QAP方法分析影响空间关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成为高-高集聚的良性地带,西部地区则走向低-低集聚的创新洼地;同时,东部和中部地区还表现出向同一板块内集中的趋势。中国区域创新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可达的关联特征。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受地区间地理距离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进一步还发现省份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差异有关。其中,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影响最为严重,普通小学次之,普通高等学校不显著。研究创新: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并从创新空间关联的整体特征,各板块在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以及板块之间关联机制和传导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此外,还将研究"关系"之间关系的方法用来探讨影响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价值:为协调区域创新平衡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2001—2020年我国30个样本地区(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创新偏好对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科技财政支出规模及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均在经济地理距离上呈现显著的聚集效应;政府创新偏好及城镇化率对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城镇化率的影响随科技创新发展高阶变化而减弱;二三产业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为正、对科技创新研发产出影响为负,研发人才要素影响相反。空间上,经济地理距离相邻省份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发展及研发人才要素均有利于本省科技创新研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市场化影响差异明显。为此,应加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研发的精准性、持续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激发城镇化的人才聚集和人居环境优势,夯实二三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十四五”时期财政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聚焦过大或过小的空间尺度探究创新活动的集聚和溢出效应,可能会放大或忽视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基于乡镇街道空间尺度,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对上海市创新集聚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行分析,并测度创新集聚的影响因素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上海市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形成明显的集聚状态,但随时间推移从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区向上海...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剖析数字经济和城市创新的演化格局,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同时,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作用边界,在1200公里处达到峰值.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城市创新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空间效应和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8.
不可移动的土地具有空间异质性,研究在分析城市间土地价格空间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间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而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区域城市地价影响因素的差别。研究发现,(1)全国尺度看,城市间土地价格存在空间自相关,城市地价受城市优势和土地需求的正向影响,土地供给的负向影响。(2)区域尺度看,城市土地价格受到周边城市土地市场中供求因素和土地价格的影响,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存在空间差异性。(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地价的影响均很大,其余各因素则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异质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份间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正向空间溢出,地理相邻省份间绿色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不利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地方政府环境竞争与地方政府服务竞争均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环境竞争呈现正向空间溢出作用,而地方政府服务竞争则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基于此,应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考核指标,扩大环境绩效考核指标覆盖范围,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