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区域外部性、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的运用使我们可以就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地理分布进行有效的分析。本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β收敛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框架,采用1978-2005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空间外部性和对外开放对β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考虑空间外部性和对外开放因素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引入空间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存在着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引入空间效应后,可以小幅度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速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要注重经济地理重塑,发展空间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亚洲国家经济收敛速度,增加一体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SOL估计,以我国29个省份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对我国的从1978年以来的经济情况做出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分析.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σ-收敛分析,然后将整个时期分成三阶段,对三个阶段做绝对β-收敛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丹  刘阳  李睿 《经济问题探索》2005,106(11):17-21
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回顾了区域趋同和区域趋异的主要观点,并联系历史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区域收敛作了一个总结,中国地区问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还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通过分析三者关系,并结合国际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经验,本文得出了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级区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发达区域赶超发达区域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显得十分必要。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了我国内地30个省份(为统计方便,将重庆归入四川)的人力资本增长情况,认为1990 ̄2004年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是绝对收敛的,这将有利于缩小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经济收敛理论分析框架中加入市场分割和经济开放因素,使用纠偏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中部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的绝对β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是三个地区内部都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市场分割对东部地区经济存在促进作用;当市场分割程度较低时,市场分割对西部地区经济存在促进作用,但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市场分割将会阻碍经济增长;市场分割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开放对中部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人均GDP值对其经济增长进行了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我国各省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相关。1978—1990年间各省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1991—2003年间表现为发散趋势,2004—2010年间再次出现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并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弱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揭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运用经济增长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方法,检验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得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造成各区域三次产业升级和转换不同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对等和开放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82个县域人均GDP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996年之前,贵州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先收敛再发散的“U型”趋势;1996年以后,经济增长分异的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分析方法的选择对课题的研究至关重要。将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归结为β收敛、σ收敛和随机收敛三类,在阐述各种分析方法的同时,对其存在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价,同时,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在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合理地选择样本期的前提下,只有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得出有关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