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文峰 《商场现代化》2010,(21):183-184
市民社会理论源远流长,其意义和特征多次发生变化。但就其现代意义上来说,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市场经济要求市民社会必须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本文试图将将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通过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进而达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一基本目标。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任俊颖 《商》2013,(7):151-151
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法治精神,构建了法治社会的良法。是法律普遍遵守的基础,形成了社会权力,消除了国家压力。本文先以市民社会三种不同的用法着手。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在宪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培养了宪政文化,形成了社会权力,而且形成了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此,提出市民视野下如何铺垫宪政基石的几点建议,力求使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尤其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创造性的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那种从绝对精神与伦理精神角度出发阐述市民社会缘起的方法,并对黑格尔所认为的政治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论断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既是一个社会阶段,同时也是以私人交往关系为主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私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也将与国家一道消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西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是西部法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政府、宣传权利话语是培育和建构西部市民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西部市民社会的发育将有助于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市民社会建构对农村法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制约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随着市民社会理念的复兴,市民社会思潮表现出全球化趋向,探讨市民社会的本质成了普遍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的建构对农村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2015,(16)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孔维博 《商》2014,(6):65-65
很多关于法治的阐述都确定起源于古希腊思想,但是法治理论的发展一直在发展,并不断被赋予着新的生命。当今社会,法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欠发达国家,都已经将倡导法治原则、推进法治发展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虽然由于历史、地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的法治发展水平不同,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法治这一理念、精神、原则业已扮演了一种全球化理想的角色。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相似文献   

8.
邓正来先生曾被人誉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是其多项“填补中国社会科学空白”的研究之一.但是,经过研究发现,所谓“市民社会”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研究的目的,在理论上,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在实践上,将台湾作为中国大陆的学习典范,像东欧和前苏联那样“和平演变”,用所谓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模式取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商》2015,(30):231-232
政治是由各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要素所组成,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了类似于自然界一样的生态系统。当政治生态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的状态时,政治生态就是和谐的,而这种和谐的政治生态是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为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法治的前提;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平衡互动的"权"之关系是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法治曾是人类治国的理想诉求,其标志在于法律长期处于不能控束国家权力的应然状态。市场经济成为各文明国家的主要生产方式后,法治则从人们祈盼的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即法律通过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达成法律统治的最终实现。因此,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法治从应然到实然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基于自身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通过将社会的公众自整合为统一、强大的经济力量以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而成为法治产生、形成、确立的经济基础与决定力量。当然,各国的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道路并不纯粹,主要在于因面临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阻抑、牵制.致使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11.
政治均衡理论为解读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范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现系统思维的视角,从价值、制度、组织、行为四个维度解析了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全景图,从侧面验证了将政治均衡理论作为讨论框架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范式具有解释性。在政治均衡框架下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范式可抽象出一条结论: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失衡问题的症结点在于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不足,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要走法治化道路。基于此,要把消除对女性的歧视纳入到国家法治建设当中来,从法治体系、法治领域、法治过程层面加强性别政治权利平等立法与执法,多层次多领域推动女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概念、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这两个方面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丹丹 《商》2015,(1):84
在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社会治理水平滞后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表明,整个社会被分为政治、经济和市民三大领域,市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多质态的现象凸显,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本研究认为中国要寻求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平衡,需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开发企业家精神、健全层级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五个层面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随时代的发展在当代开始演化.各时代的哲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在于其所面对的现实历史,是对其时代之现实的理论抽象.因此,市民社会理论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理论,它内含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发现,市民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演化过程彰显了双重性格: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嬗变的同时蕴含着"政变世界"的永恒主题,这也正是市民社会理论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8)
葛兰西在分析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意大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该理论从"完整的"国家学说出发,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并巩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得依靠"有机知识分子"的力量,以"阵地战"的方式首先在市民社会中获得"同意"。这对指导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问题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纯 《消费导刊》2009,(6):147-147
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发展只始终是我国社会得以不断向前推进一个基点。而人治与法治、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三组概念的变迁彰显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分权制衡理论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也被很多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分权制衡学说的产生从最根本上是社会生产进步在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衍生的必然结果,同时,该学说也是作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集权统治的一种思想武器而存在.而分权制衡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运用,也对促进我国的政治和法治实践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已经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国际关系将走向一个丛林法则的世界,还是继续法治之路?自启蒙运动以来,法治的概念从社会契约理论演变而来,起初旨在驾驭全能而强大的王权和主权者,后来才适用于所有人。法治原则已在现代社会中确立,并已成为政治治理以及国内日常生活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数千年的国家实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国际规则的制定,使得国际法已成为当前国际秩序的重要支柱。然而,近来单边行动的兴起对国际法治传统构成了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平等,条约必须信守,同意接受所加入条约的约束,以及对条约善意履行等,是国际法治的原则和基础。与国内法治的发展相比,国际法治的建立仍处于早期阶段。将国际法治由理念转变为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行为者具有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性。国际法治为国际社会中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他们所要求的可预测性、透明度和确定性。由于国际法治代表着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基本共同价值,因此坚持国际法治原则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根基与本性。这一基本原则失落意味着人类道德与灵魂的失落。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停止在国际法治的保证下向更美好世界进发的征程。  相似文献   

19.
包雯 《商》2014,(42):85-85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最先是从古希腊开始使用的,哈贝马斯对当代市民社会相关理念做出了一定的阐释。他把公共领域以及生活世界这两个概念引到市民社会相关讨论之中,对市民社会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探讨。他在很多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这一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进行探析,首先对其理论进行了解读,之后对其指导意义和缺陷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市民社会”是一个显得弱势的概念,学术界甚至存在”中国有过市民社会吗”之类的疑问。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长期封建集权政治的统治,使得个人之间主要为一种”公”而不是”私”的关系所制约:当然牢固的中央集权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明清之际就有过相当的资本主义萌芽,以”三言两拍”为代表的那一时期的学作品,即包含了某些市民社会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