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启建新 《中国经贸》2012,(6):109-110
目前,世界各国均出台了旨在维护竞争机制、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反垄断法。其中,一些看似违反了反垄断法的垄断行为或状态,并没有破坏竞争、降低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反而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反垄断豁免制度作为反垄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便应运而生。本文对反垄断豁免制度的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反垄断豁免制度的改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反垄断法,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亦称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系指在某些领域时某些事项不适用反垄断法.文章由其理论基础出发,从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适用范围等内容入手,对该制度进行原理性探讨,进而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锷 《特区经济》2005,(9):277-278
反垄断法的除外条款,是反垄断法的重要条款之一。除外条款是指反垄断法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定事项或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予以豁免的条款。王保树教授在《经济法原理》中提到,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有这样一些要件:根据反垄断法的一般性规定,属于应限制或应禁止的行为;该行为的宏观经济利益大于其限制竞争所造成的损害;法律直接规定其不适用反垄断法的限制或禁止性规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认可其不适用反垄断法的限制或禁止性规定;行为因适用除外而取得合法性。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要确立适用除外制度,首先应明确它应遵循…  相似文献   

4.
韩永红 《特区经济》2007,224(9):217-219
竞争法豁免制度可以平衡竞争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实现竞争法的多重价值目标。以基础性条约、欧盟理事会的条例、欧洲委员会的通知、指导建议及欧洲法院判例为渊源,以个案豁免和类别豁免为内容,欧盟的竞争法已建立起完备的豁免制度。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构建既要借鉴"他山之石"又要立足于"本土资源"。在制度设计上至少应思考并解决三个问题:豁免制度具体应包含哪些类型的豁免?豁免制度的适用采用审查确认制度还是直接适用制度?豁免制度立法采具体列举式还是原则概括式?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及更高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境外投资主体比重将逐渐增加,经济成份多元化在全国范围内会不断扩大。各种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需要中介组织服务机构,依据有关法规协调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正式确立了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制度,填补了我国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制度在法律规定方面的空白。但仅仅一个法律条文的规定使得私人执行制度显得很薄弱,在该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将会遇到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设想:即采用相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建立豁免制度和确立管辖权等。  相似文献   

7.
钟小琴 《理论观察》2013,(10):57-58
2010年“新书限折令”由于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抵触而夭折,在2012年3月,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就《关于豁免新版图书出版发行纵向协议的规定》开始征求意见,如果该规定得到批准,新书维持转售价格或将得到《反垄断法》豁免.然而“新书限折令”是否符合反垄断法的豁免情形仍不明确,本文将从新书限折令风波与垄断协议的豁免制度这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商务部在"汇源收购案"中根据《反垄断法》第27条规定对整个案件进行全面的审查,明确指出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标准,即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及对《反垄断法》第28条规定指明了禁止经营者集中的要件及经营者集中的豁免情况的评析,可加深对《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洁 《北方经济》2007,(16):9-10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争议不仅会影响产学研结合中主体各方的利益 ,而且会给产学研结合造成冲击 ,甚至会对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形成阻碍。为预防出现上述争议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各方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创造方 ,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尊重和维护主体  相似文献   

11.
行业协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成员的利益.往往实施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如固定价格、数量限制、划分市场、集体抵制等,这些属于垄断协议行为,受反垄断法规制。我国《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的规制,比较概括和笼统,更多有效的具体制度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反垄断法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公平贸易法律是保持一致的。中国反垄断法同样不反对大企业的存在。"今年8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并将于2008年8月1日起实行。这部法律从最初酝酿起草到现在颁布,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各方面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反垄断法的出台,既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普及竞争的理念和竞争文化,又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竞争的理念。在总体上给予肯定的同时,有些企业也表示了一些担心和疑虑,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高洁 《北方经济》2007,(8):9-10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理论的深入,人们逐渐扭转了对搭售的先天性排斥,对不同的搭售行为进行区分。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搭售行为时将"没有正当理由"作为限定条件,旨在引导执法者将有益的搭售从有害的搭售中分离出来。然而,现行法律对正当理由的界域尚缺乏明晰的划分,司法裁量权空间较大。因此,需要从行为后果出发,对搭售的豁免理由进行考量,在理解"正当理由"提高效率、维护竞争、增进公平本义的基础上厘清其界域,为完善搭售规制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勇震 《魅力中国》2011,(7):315-315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经济大宪章”。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反垄断立法的目的具有宣示性和导向性,为所有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提供价值基础。反垄断法究竟以维护经济公平竞争秩序还是保护消费者叔益为首要的立法目的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效的公平竞争秩序;但是,相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终极目的,这种目的只是工具性的,必须符合终极目的的要求。正如日本学者认为,公正自由之竞争固然为独占禁止法之直接目的,不过这一直接目的又是独占禁止法终极目的之达成(消费者利益之确保)的“手段的目的”。“在具体的反垄断法实践中,反垄断案件往往要涉及大量的经济分析.其完整性和精密性的要求超过了其他案件。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竞争和垄断的理论基础而想完全彻底的懂得这门法律是不可能的。”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多包括消费者福利,我国的《反垄断法》也体现了保护消费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建立农业产业化体系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同时对农业再生产过程进行整合,明确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工并合理分享利益。政府农业工作机构应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的建设和规范,发挥它们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代小红 《中国经贸》2011,(14):229-229
公司治理是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控制受控关系等。由于财务的特殊性,公司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当属财务治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判决确立了州行为豁免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有些限制竞争的行为由于与州的公共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可以获得联邦反垄断法的豁免。为了防止滥用该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又发展了两条判断的标准。我国对如何规制行政性垄断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美国的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各方的利益很难同时实现.缺乏合作动力。本文试图从校企合作中各利益主体角度出发.在各主体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20.
张俐 《特区经济》2012,(9):143-145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本分析工具,辅以质性访谈调查,对景区开发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三类主要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博弈机理进行分析,明晰各方利益博弈中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均衡过程,进而构建以景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均衡博弈模型,并归纳得到宏观体制下的分权制度、居民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参与意识薄弱和政府及企业的强势参与是影响三峡库区旅游景区开发中利益主体博弈与利益均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