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海明威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大师之一,《老人与海》作为其代表作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语言简练、真实、刻意的重复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能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个性。现从小说的语言分析入手,举例分析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所进行的精心揣摩和其中深刻的寓意。小说中巧妙的运用了比喻、反衬、象征等修辞手法,赋予大海、海鸟、鱼类人性化的情感。细腻的写作手法,精湛的写作技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刘丹 《魅力中国》2013,(31):122-122
从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作家所处特殊历史时期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分析作者意识流的艺术写作手法。小说中多重视角的转换,时间、空间的叙述跳跃以及意识的语言流动。展示了小说环境与人物的恐怖、神秘效果,使读者重建时空顺序,便于读者进行多重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石苗 《魅力中国》2010,(7X):16-16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该小说平添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且小说寓意更为深刻。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二条军规》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支美国空军飞行大队在皮亚诺萨岛发生的事情。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写作背景,所体现的混乱和疯狂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不仅如此,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作时"仍在忍受这种混乱"。通过讽刺手法的纯熟运用,小说深刻揭露了麦卡锡时期的荒谬和腐败、混乱和疯狂、贪婪和自私、腐化和"非人性",从而表现作者对人类处境所感到的担扰和困惑。  相似文献   

6.
马丽 《黑河学刊》2011,(6):40-42
萧乾的记者经历尤其是记者期间从事的新闻写作,对其小说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后期小说创作融了新闻手段。他注重"小事",以小见大,通过小的故事情节来体现当时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大主题;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方式,打破以往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的格局,以一系列的人物特点来展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萧乾采用新闻特写中常用的电影镜头的写法,使小说故事情节充满动态的镜头感。新闻写作的手段对萧乾后期小说的渗入,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作者对时空这两方面东西的处理技巧,通过对时空的解读,让读者可以更明白艾米莉自身命运在时代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李兴鑫 《魅力中国》2013,(26):371-372
《红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使用了象征主义这一写作手法。作者运用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来体现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文化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文章就小说中的“A”以及“Peal”的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书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小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小说寓意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0.
徐丽婷 《魅力中国》2010,(3):368-369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讲述了一个横跨两个山庄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本文从叙事方法和人物的话语特色两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关于狗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体现了自然主义创作手法。本文通过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作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阐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双重影响,及作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本文从措词、句法结构和叙述视角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文体学解读,表现出作者在故事叙述方面的独特技巧。  相似文献   

14.
陈跃 《新西部(上)》2010,(4):122-122,119
本文通过对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言特色的分析,揭示了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风格,即淡化小说情节、丰富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女性主义视角、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各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曼斯菲尔德独具特色的写作艺术风格使她成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同时其艺术手段的运用也使得<莳萝泡菜>这篇短篇小说精致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桑艳霞 《新西部(上)》2009,(7):124-124,126
本文分析了英国作家伍尔夫倾注心血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作者巧妙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写作手法作为传统文学和新式文学技巧的交叉点,是乔治·艾略特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互文性的巧妙运用,不仅凸显了艾略特作品的魅力,构成了其小说文本的存在和表征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本文从情节、人物和主题角度切入对作品进行互文性分析,解读不同文本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谷彦君 《理论观察》2013,(1):112-113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的代表作。该作品极具特殊的艺术魅力,丰富的内涵。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其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高度地统一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将解读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对主题实现的作用。本文从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入手,分析其中蕴涵的象征意义,如自然景色的象征意义:颜色的象征意义;泪珠的象征意义;动物的象征意义等等。目的在于证明象征手法对于反映苔丝坎坷命运以及映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静 《新西部(上)》2010,(2):92-92,94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20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丰富而精湛的象征手法成功地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分析了颜色和事物的象征意义,探讨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立润 《魅力中国》2013,(16):228-228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忽视,它耗时多,而收效甚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训练了十多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不好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头痛。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整体素质培养认识不足,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开启心理的训练。作文教学应该有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写作心理的开启,写作积累的培养和写作技巧的指导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前二者是整体中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写作技巧的指导才会起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对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过多地强调了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写作心理的开启和写作积累的培养,特别是对写作心理的开启,训练得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耶鲁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J.H.米勒"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的观点,解析简&#183;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塑造的重复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精神和生活,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形及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写作心理等,从而发掘一条通向其作品内核的秘密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