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政府和企业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行为主体,在自主创新的利益诉求和选择逻辑上存在差异性。对创新的博弈均衡分析表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存在行为偏好,而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对创新进行激励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难度、风险环节及其战略意义都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多种政策工具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  相似文献   

2.
中小国有企业改革:一个演化博弈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解释中小国企亏损严重但长期存在的事实。作为委托人,政府保留中小国企以作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政府面临支付补贴或是提供激励的权衡,当由亏损导致的补贴金额不是很高时,政府选择“漠视“国企的低效以避免支付相对昂贵的奖金。借鉴“拟参数“的思想,文章描述了激励机制内生性的变迁;而比较静态显示了内部激励与外部市场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上的替代关系。之后,文章借助演化博弈的动态性质刻画了不同博弈均衡间调整的过程,数值模拟显示,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激励的水平与经理努力的程度可能会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3.
相婷  乔彬  王昆 《科技和产业》2012,12(3):95-9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开始通过创新网络来获取创新资源。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企业创新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进行研究,构造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复制动态进化模型,通过比较博弈各方不同决策下的支付矩阵,得出系统稳定时的均衡解。结果表明,企业合作创新投入的成本越少,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及合作创新效应越大,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概率就越大,网络就越容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绿色住宅市场的经济外部性决定了对其实施经济激励约束的必要性。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在政府经济激励约束干预的情形下,供求利益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双方策略选择的动态进化路径,并提出了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的最优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员工创新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出以企业和员工为主体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八种情况下该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探析了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企业激励机理,为企业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提升员工创新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制假打假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自身具有制假的内在动因及其社会福利损失,正品生产企业和制假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而展开的竞争及其均衡,并通过效用函数分析了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损失。最后,运用进化博弈方法,分析了政府在权衡由制假所得利益和其造成  相似文献   

7.
结合市场上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分别构建单种群和双种群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质量控制策略空间及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单种群博弈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双种群博弈均存在三个进化稳定策略,“搭便车”收益、质量控制成本和政府惩罚力度等因素影响着群体策略空间及演化趋势。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大政府惩罚力度、降低质量控制成本、扩大优质与劣质乳制品的价差能够有效防止“搭便车”行为,促进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占香 《北方经济》2009,(24):64-65
生态质量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持续发展,使资源能源得到循环利用,减少环境负荷,实现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在无政府监督状态下企业选择质量管理模式时所面临的"囚徒困境",并建立了在有政府监督的状态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监督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指出引导、监督企业选择并实施生态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建立了在产业集聚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解释了在进化博弈过程中政企双方决策的动态发展趋势,得出了博弈双方对稳定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最优策略下的收益水平的结论。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分析了该县域正在实施的集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该县域铸造企业在当前发展水平下,针对企业自身建设政策的效果要优于整体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三阶段博弈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存在技术溢出情况下政府的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的研发策略。结果表明,无论是实行竞争型创新补贴政策还是合作型创新补贴政策,政府都应该优先补贴那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行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国家的创新补贴水平,但是技术溢出本身对创新补贴的影响却具有不确定性。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贸易便利化的实施与高技术溢出提高了消费者剩余与国民福利水平。贸易壁垒虽然强化了企业对本国市场的垄断,但是,在考虑了政府的创新补贴政策后,具有创新激励的企业实际上更倾向于自由贸易结果,因此,相对于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补贴政策可能更容易促进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侯明彪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62-16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最优策略。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文旅产业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的外部条件和预期对应着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博弈的最终结果与企业的预期成本、预期收益有关,也与政府激励措施的强度有关。低成本、高收益、高政府奖励的产业经济环境下,富有创新研发精神的合作型企业有利可图,融合发展策略才会逐渐成为经济群落中企业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其演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不断博弈的过程。本文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非线性系统进行了界定.接着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两个方面构建进化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演化机制.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运用进化博弈论理论,对生态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认为有两点因素将会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①政府可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制定博弈企业间合作交往的"规则"和"制度"形式,既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导向企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惩罚机制改变企业的收益,约束着企业的策略选择;②在企业间的长期博弈中,十分注重"声誉效应"的影响,"声誉效应"将会是企业间博弈的一种自动惩罚机制,限制着企业背离合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广珠  王斌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136-138
政府对企业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采取何种有效措施使不恰当的干预方式向正确的干预方式演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构造了一个不同地区政府和企业交流的演化博弈模型,在考虑历史初期条件及路径依赖性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了通过加强不同地区政府和企业的接触与交流,使落后地区由帕累托劣位均衡向优势均衡演化,给出了演化成功和失败应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创新方法推广存在的一般规律,构建了行业内创新方法推广的进化博弈模型,发现在不同条件下创新方法推广过程存在拱形和波浪形两种状态。结果表明,政府应对宣传普及、试点示范、方式方法等予以重视,从而提高创新方法推广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恋 《特区经济》2013,(10):223-224
就业难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其原因需要扶就业市场的各主体中寻求。管理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模型有助于分析就业市场各主体的博弈。本文建立两个模型,分析就业市场中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博弈关系,探究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促进各主体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7.
孔琳 《改革与战略》2013,(12):37-42
在全球经济低碳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并转型,众多成长型企业既有环境改进投资的激励,又必然会展开市场占有率博弈。文章通过建立一个企业投资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由于外部性和收益率的不同,企业的不同投资激励存在很大差异。在短期预算约束下,企业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往往更注重短期直接收益,导致环境改进投资与社会福利最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下降。而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通过公众参与、选择和舆论监督,可以对企业的投资选择施加有效影响,达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毕娟 《开放导报》2012,(1):85-88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市场失灵,使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难以获得技术创新的全部收益,需要一定的激励.政府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为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激励的内在一致性,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丁一宁 《科技和产业》2022,22(11):245-253
为解决国产车规级芯片合作研发的问题,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芯片研发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博弈参与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收益矩阵得到各参与主体稳定策略的约束条件,并仿真模拟各主体在不同参数下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各主体行为相互影响且在一定条件下可收敛到理想的稳定策略,主体的初始参与意愿、合作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合作激励等均是影响车规级芯片合作研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