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金融合作是基础也是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经济及金融的现实发展状况,分析京津冀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提出金融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在国际层面上进一步强化,而且越来越明显地在一国的区际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国内层面的一体化。而近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障碍,既有宏观总体上的法规缺失、税收体制不适时、金融体制设置的“一刀切”,也有中观层次上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布局的各自为政,还有微观经济中国企改革流于形式、个体、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市场环境等原因。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出发点,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举措,也应从三个层面的设计着手。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出发点,着重分析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推进该区域经济合作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京津冀地处环渤海区域,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推动京津冀地区长期合作与发展,提升环渤海区域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利益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结合京津冀地区合作的迫切要求和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合作,基本思路是: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唱戏;基本原则是: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竞争合作共赢,统一开放。  相似文献   

5.
程明 《北方经济》2016,(7):61-64
一、"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历程 自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12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开始,京津冀合作便拉开了序幕.2013年,河北省先后与天津市和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了京津冀合作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后京津冀地区产业体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趋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日双边经济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客观条件限制,尽管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流方式为建设各种规模的自由贸易区,但是中日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将会采取既不同于FTA、又有别于EPA的灵活方式。即双方的合作是一种对"规范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既有所"变异",又兼顾双方需求的模式。与"规范的"合作模式相比,中日经济合作将具有更多的"不规范"和"全方位"特征。合作领域也将涵盖贸易、金融、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次区域合作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的酝酿和提出,表明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走向全面合作的愿望。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也是区域内外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走向合作将使双方实现共赢,也符合和平发展的主流。鉴于中国与东盟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决定其合作架构有别于其他区域合作组织形式。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将极大地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政府间合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对推动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结合京津冀经济的特点,阐述了建立京津冀政府协调机制的必要性,论证了建立京津冀政府协调机制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政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的展开,国内的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京津冀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代表,由于存在诸多的原因而未能发挥其作为中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因此,分析京津冀经济合作困境及其原因,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对实现此区域更好的经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灏  冯百侠  王宏剑 《科技和产业》2006,6(11):16-17,2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初见端倪。本文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跨区域协调机制、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和水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资本流动是资本优化配置的结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提出,客观上加速了资本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的流动,从而对区域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本文在剖析区域资本流动成因的基础上,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区域金融机构的合作机理进行探讨,同时界定了合作的边界,并由此对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化 《开放导报》2006,(6):79-81,96
从产业特征、空间布局特征、体制特征及区域合作特征等方面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存在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本文认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协商的途径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所构建的政府协商机制要能够保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确保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贺剑武  袁琳 《特区经济》2010,(8):160-161
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已经取得周边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旅游业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最容易起步的领域。本文论述了泛北部湾开展旅游合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探讨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epped up its drive to reconstruct its international ftnancial strategy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main aim of the strategy is to reduce the country's dependence on the US dollar in foreign trad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 The strateg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iers: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gime. So fa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ared well in the application of all three tiers. We hoM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despite various challenges it faces.  相似文献   

16.
欧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对厦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区域合作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最成功的案例。欧盟的区域合作和厦门区域经济合作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在学习总结欧盟区域合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对厦门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权 《亚太经济》2008,(2):25-31
区域成员在法律制度和执法效率上的差异,将体现为金融结构的差异,这会导致共同货币政策在区域成员间的传导效果出现较大差异,影响货币联盟的稳定性。东亚各经济体的金融法律制度呈现较大的差异,相应地金融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机制化的区域金融合作,采取最低协调一致标准,促进东亚各经济体法律制度和金融结构的渐进趋同,是未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园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40-143
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而美元区和欧元区的相继建立既验证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能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成功合作的信心。文章从合作的背景和动因,实际进展情况和最终目标,以及面临的困难这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加坡在合作中可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