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量概念和质量管理理论随着质量环境的变迁,始终处在演化过程之中.质量概念已由具体的、孤立的、客观的和解析式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抽象的、系统的、主观的和综合式的概念;质量系统已经演化成为立体网络型复杂系统;现代质量管理不仅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管理职能,而且已经上升到经营战略层次.  相似文献   

2.
质量概念和质量管理理论随着质量环境的变迁,始终处在演化过程之中。质量概念已由具体的、孤立的、客观的和解析式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抽象的、系统的、主观的和综合式的概念;质量系统已经演化成为立体网络型复杂系统;现代质量管理不仅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管理职能,而且已经上升到经营战略层次。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的评价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实体质量,对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根据主体结构工程实体质量监管的工作内容,构建了主体结构工程实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方法,较为客观的确定了指标权重系数.达到了客观评价主体结构工程实体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多年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也是中国质量协会研究与培训中心的资深培训专家.20多年来,他一直着眼于国内质量管理的基础领域,将自己大量心血倾注在质量管理基础研究方面的22部著作和教材的编著工作中.用廖永平教授的话来说,他对学生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人认真真学习经典.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数据质量的定义.然后,针对数据质量的评估问题,给出了数据质量的各个不同维度及其定义,提供了主观、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并从数量上给出了客观评估的标准.最后总结、展望了数据质量研究的各个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企业标准化》2005,(11):16-17
城市生活质量是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调查分析的集合.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首先从主观评价入手,同时以客观量化作为重要参考,通过综合评价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力求做到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进而成为衡量城市价值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大质量管理时期到来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需要.全面质量管理不全面:只将目标集中在实物质量之上,忽视对人及其思想意识的管理.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必然要发展.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必然会出现.大质量管理主要是行为质量管理,也是"技术管理和思想管理相结合,管人管物相结合"的管理.它的主要活动是评人管人规范人的思想行为,其目标是提高人的行为质量从而产生较好的行为效果.由于人类获得的一切效果或状态都是人类的行为后果,所以,下一个质量管理阶段必然是对质量管理和公共管理都适用的行为质量管理阶段.在实践中,已经兴起了技术管理和思想意识管理相协调的管理模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开展思想意识管理和技术管理相互渗透的大质量管理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春林 《价值工程》2019,38(11):39-43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巨大,迫切需要加大施工任务的开发力度,多中标、中好标。通过加强对在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以高质量的工程产品和优质服务博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一种最佳的市场开发方式。物资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保障基础,本文通过对某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物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客观分析,系统梳理出加强物资质量管理的要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产业界在对众多新奇概念急功近利的追求中沉静下来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有那么一些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尤其是质量管理--是根本无法回避的,在这方面,只有做得更好,除此别无他途.而一本集当代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之大成,为各类组织全面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理念和方法论的专著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就是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朱兰质量手册》.  相似文献   

10.
日本<质量管理>杂志于2008年1月起以每月连载的方式推出了总题目为"今后的商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系列专辑,并在第一辑中以"迎接新·质量时代"为题刊登了日本质量管理界权威人士、东京大学教授饭琢悦功的专题访谈录.饭琢教授以接受日本科技联盟出版社专访的形式,围绕"新·质量时代"这一热门话题发表了多方位的且富有启发性的长篇谈话,归纳起来主要谈了6个方面的问题.他首先论述的是支持并实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以及日本之所以能够踏上"质量立国"之路的动力和时代背景.接着他明确地指出了经过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经济和成熟社会后出现了人口老化和生产劳力锐减、物质剩余和质量要求提高等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应对泡沫经济的新课题.过去的质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实现质量的体制也必须随之改变.目前已进入了所谓的"新质量时代",应推行适应新质量时代的质量管理.组织的技术力量、知识的质和量将成为今后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组织在管理上的方法和技巧也必须进一步提高.最后饭琢教授总结指出:"新·质量时代"的质量管理既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经营.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A·V·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他指出:“应把产品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同产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损失一起加以考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这一概念已逐步完善和精确。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对质量的认识,与欧美完全不同。”王明舰教授指出,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是精益求精的。据日本神钢集团人力资源株式会社社长增田和朗先生介绍,在日本神钢,质量管理是深入到每一个员工血液中的事情。对于质量的管理,是每一个员工必要的责任。如果一个员工发现任何一个工序上出现了任何一个问题,他都会努力向相关人员指出,直到问题真正解决为止。  相似文献   

13.
杨坤 《中国质量》2005,(9):23-25
一、服务生产体系的开放式观点 对于服务业来说,生产投入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原材料和企业人力资源以外,还包括顾客本身以及由于人与人之间互动式生产而引发的信息需求.顾客作为一种产生质量的资源,以这种方式成为服务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服务系统的运转有赖于系统与作为服务过程参与者的顾客的交互.对此,著名服务管理学者菲茨西蒙斯提出了服务的开放系统观点,他指出:"服务的独特性要求将系统视野扩大,将作为参与者的顾客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数据质量的定义。然后。针对数据质量的评估问题,给出了数据质量的各个不同维度及其定义,提供了主观、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并从数量上给出了客观评估的标准。最后总结、展望了数据质量研究的各个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他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迄今为止惟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他就是"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刘源张把毕生精力都扑在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上,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曾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因其对中国质量管理事业的卓越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连续当选第六、七、八  相似文献   

16.
刘源张 《上海质量》2007,(10):29-31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一共召开三次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是由中国政府的副总理主持和总理讲话,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质量和质量管理,也开始有了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正确认识.30年来中国的一系列战略性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使中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但也存在3大教训,以及"三农"标准化、质量信息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胡晶 《价值工程》2013,32(5):139-140
质量管理属于行为意识的管理,人的意识、观念对其行为活动及其导致的最终结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的技术装备知识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等级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树立严谨的质量控制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等级,从而打造出优质的服务品牌。因此,"人"的质量意识的形成和提升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5月20日上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唐晓芬在"全国质检系统质量管理处级干部研修班"上,作了"WTO与质量应对"的专题演讲.她首先指出,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位成员.  相似文献   

19.
改革伊始,我国便从日本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开展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电视教学和对职工进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统考。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质量活动,如“质量万里行”,“质量·品种·效益年”,一年一度的“中国质量高层论坛”,等等。此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质量第一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味铝基总理指出:“质量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甚至具有政治意义。质量本身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大声疾呼“要高举质量管理的旗帜。要加强企业管理,其中主要是质量管理,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戴明在管理大师的行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是一个教会日本人关于质量控制并创造日本经济奇迹的美国人,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称他“对日本和美国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