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呼之欲出自由港──厦门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实践与研究述评本刊记者闻言上篇小荷初露厦门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1984年2月,邓小平在厦门市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厦...  相似文献   

2.
4月1-3日,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在珠海度假村召开。李鹏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的重要讲话,历史再次定格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王志民 《经济问题》1992,(10):13-14
经济特区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以来,在特区实行了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执行了“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方针,形成了特区在经济上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特点。于是,一些人认为,特区是在搞资本主义。那么,中国经济特区的社会性质究  相似文献   

4.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伟大实践,随着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体系的不断丰富而发展、成长和繁荣,从最初的要求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随后提出的特区要发挥“四个窗口”作用以及“试验地、基地”作用,到1988年6月又提出了“要再造社会主义香港”.1995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深圳时指出:“深圳还要  相似文献   

5.
深圳崛起     
孙惠爱 《经济师》1992,(4):28-31,50
深圳的经济起飞已为世人瞩目。深圳的崛起对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有些什么启示呢?本文作者在对深圳进行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深圳经验。诚然,内陆省份发展经济不可能照搬特区的具体作法。但是特区速度、特区效率、特区战略、特区思维、特区精神……对于我们不无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模式和经验,就内陆省区办经济特区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趋向二、我国沿海特区的启迪三、内陆地区办特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四、建议把宝鸡作为内陆特区的试验区五、万事俱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采取各种招商引资措施兴办三资企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各地特别是内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了利用外资工作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一:强调到特区、大城市招商。目前国内大多地区每年都要到深圳等地举办1—2次招商活动,好象一谈到招商,必然要到深圳、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和大城市。勿容置疑,特区和大城市外商相对来讲要多一点,但那些外商是冲着特区的交通便  相似文献   

8.
经济特区--我国对俄投资合作的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俄普京总统正式签署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并责成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了专门的行政机构--俄联邦经济特区管理署.《经济特区法》颁布之后4个月共收到了70多份申请,经过遴选委员会的层层筛选,最终在2005年底,俄罗斯政府公布了首批获准建设的6个经济特区名单:利佩茨克州特区、鞑靼斯坦叶拉布加市特区、泽廖诺格勒特区、杜布纳特区、圣彼得堡市特区、托木斯克市特区.  相似文献   

9.
文摘     
我国开放战略的五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四个经济特区。在特区内都实行小区推进开发的方针,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外商投资进度,实行“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收获一片”,体现了开放促开发的方针。第二次飞跃在总结试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从特区开放推进到沿海城市的开放。第三次飞跃从沿海城市的开放推进到三  相似文献   

10.
我市自一九八○年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各项建设事业和各方面的工作都开创了新的局面。随着特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四年来,在特区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有关财政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须看到,特区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特区,特区财政的本质同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同内地财政相比,特区财政有它的特殊情况。究竟特区财政的特点是什么?特区应建立怎样的财政体制?经济特区应否建立一级财政等等问题,摆在我们特区财政干部的而前。但对特区财政的探索至今仍是特别薄弱的一环,我们只能通过几年来办特区财政的工作实践,谈谈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世界上设置经济特区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没有把农业列入特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经济特区有没有必要发展特区农业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区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新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谈起。众所周知,我们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不仅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农业(包括林、牧、渔业)也落后,而为了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等关于特区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深圳、珠海、汕头3大经济特区以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勇气,创造性地推动特区的经济建设,使特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21世纪的曙光刚刚升起,  相似文献   

13.
深圳的农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建特区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变化,同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成绩是令人振奋的。翻开历史,1979年的深圳农村经济十分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当时的宝安县有近1/4的生产队吃国家的返销粮。人均收入仅152元,一年的收入不及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10天的收入。许多农民逃港,大量土地丢荒,然而,建立经济特区之后,深圳的农业也迎来了春天。在农村经  相似文献   

14.
一、合作造就领先全国的经济实力当今华南珠江口入海处,己经崛起实行“一国两制”的中国特区群落。它由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等4个特区组成,在中国现有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深圳、  相似文献   

15.
朱科勇  谢少华 《经济前沿》2005,(10):i0030-i0031
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要求深圳经济特区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继续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温总理的重要讲话,是对广大特区建设者的极大鼓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先驱的深圳经济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已经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专家对特区经济性质、产业结构、投资环境、产品投向、技术引进、土地租用、旅游贸易法规条例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这对于帮助人们对特区的认识,推动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工商行政管理这个既重要又薄弱的环节上,尚未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最近,我们带着“如何针对特区的经济特点,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搞好宏观经济控制”这一问题,对深圳进行了考察,接触了许多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新问题,下面仅把这些问题以及我们的几点不成熟见解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7.
深圳经济特区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六年来,它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着积极影响,而且成为我国坚定不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近,我们围绕着特区应朝着“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到这里进行了考察,同一些研究特区经济的专家、学者和特区的领导同志及有关部门、企业干部进行了交谈。笔者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有人认为,深圳特区搞了五六年建设,至今还没有实现外向型经济,不能说它的实验是成功的。据考察,目前深圳经济虽未完全形成外向型,但正在形成外向型。就是说,深圳经济处于过渡形态之中。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断定它的实验已经失败了那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正>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开辟特区以后,这个地区正在逐渐形成工业、住宅、旅游和向港澳地区供应副食品等多种经营的经济特区。但是这个特区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型。它的性质,经济体制和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政府特区办等11个单位发起的“经济特区创办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于1990年11月8日至11日在深圳市举行,与会者对10年来特区建设的经验及今后特区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将研讨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特区”与内地“经济特区”主要差异“香港特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是中国政府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和第62条第13项的规定,决定自1997年7月1日起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地“经济特区”则是“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内地“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战略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