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金融业专利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85年以来国内金融业专利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发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申请数量2000年以来发生了大幅波动;第二,申请者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三,主要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方面;第四,国外申请者的申请数量接近一半,并且在发明专利的占比上远远超过内地金融机构。本文的实证部分利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中国金融业竞争程度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所代表的需求性因素是影响金融业专利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曝光的花旗银行在华申请商业方法专利事件,敲响了国内银行对金融产品专利申请的警钟。面对外资银行进驻国内金融市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施适宜的专利战略,加强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对美国及国内商业银行专利申请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专利的保护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针对有关情况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银行业产品设计有何特色 美国银行账户与我国相比,差别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品设计方面.在美国,新型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①期限(不唯一决定利率);②开户起点;③日均余额/联合余额;④优惠(免收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⑤惩罚(如较低的利率,收取账户管理费等).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商业方法是商业思想、商业运行模式、计算机软硬件的集合体,文章探讨了金融创新环境下商业方法专利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工作的整体形势与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战略上加强商业方法专利乃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估,并通过构建制度和加大技术创新扶持来改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外银行专利及其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表明中外知识产权争夺已经蔓延到金融领域.外资银行以"商业方法专利"为代表的专利申请来势汹汹,并向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行业渗透,意在实现专利"卡位",获取专利授权收益及产品垄断优势,打造电子商务战略,对中资银行造成强大压力.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外银行专利申请的现状,剖析了中资银行在专利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提出了国内银行业专利保护的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9.
第二部分战略正文 美国金融行业现阶段安全工作重点 为解决脆弱性问题,金融行业各部门必须积极制定联合解决方案.方案中必须解释个人机构业务连续性计划范围以外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将使企业能在整体上解决由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和分析中心(FS/ISAC),共享有关威胁、脆弱性和事件的信息;②BITS产品认证程序(全名为BITS金融服务安全实验室),根据特定标准和产品档案进行测试,以确定金融行业的安全目标和要求;③美国银行家协会(ABA)和证券工业协会(SIA),致力于保护客户的数据、防止洗钱活动和认证金融交易;④在整个证券行业实施证券工业协会业务连续性计划;⑤设定安全标准,增加行业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和商业方法专利的影响,如何应对商业方法专利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黄毅和尹龙两位博士,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写就《商业方法专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Omer Khursheed Durr David Siegel Philip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11(1):53-6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arginal benefits that accrue to U.S.-bas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rough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Specifically, the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if increased degrees of multinationality produce additional benefits for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erms of excess returns and/or reduced ris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period studied, the degree of multinationality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isk and return performance of the sample firms. Thus, the study supports the findings of Qian (1996) and Siegel et al. (1995, 1995A) who report that the advantages enjoyed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ay be going away.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兼论金融危机与新资本协议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en Siqi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内容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影响着世界经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也对其与新资本协议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中国银行业为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认真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3.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未探底。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直接成因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滥用金融创新产品,并疏于金融监管。虽然这场危机的直接成因是金融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停止金融创新,相反,要在汲取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的基础上稳健推进金融创新。在金融创新中要切实做到:金融创新立足实体经济并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加强场外监管。确保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质量。审慎对待复杂的金融产品创新、规范信用评级、加强风险控制、坚持行之有效的外汇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源自美国,却重创欧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acques Cailloux 《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内容2007年以来,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却重创了欧洲经济。展望未来,欧洲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本文从贸易、金融角度剖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投资银行危机及其转型剖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缺陷,找出2008年美国投资银行危机及其转型的深刻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融资模式的缺陷、过度依赖高风险业务是美国投资银行危机的内因,而外部监管漏洞放任了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是投资银行危机的重要外因。投资银行危机促使美国主要独立投资银行转型为全能银行经营模式,这是美国银行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危机仅仅是投资银行转型的诱因,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对优势是美国独立投资银行转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的贸易理论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解释不够完整和准确。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模式应从不同提供方式和业务类型的角度分别探讨。依据对我国现实状况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呈现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混合模式,过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遵循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可以用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加以解释。最后,基于不同提供方式的模式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金融服务业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上海市金融服务业办公室区位的选择,从而找出影响金融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特性,并从产业差异性、面对面信息、国际性、公司类型、设立时间等角度厘清影响金融服务业办公室区位选择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主要金融机构均聚集于市中心,而分支机构更倾向于向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靠拢。相对于银行业,证券业更加集中,而保险业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框架与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融危机中暴露的监管缺陷,美国正在进行"大萧条"以来最为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框架下介绍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围绕改革的主要争论,并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进行总结比较,认为美国这次金融监管改革将从监管标准、方法、模式和理念等方面重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有序的金融市场新秩序,防范金融危机重演. 相似文献
19.
黄沙鳖养殖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黄沙鳖养殖业的研究,提出加强金融服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与中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碳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各个子市场不平衡加剧。更为严重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增加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年减排量最大的国家,应当抓住当前机遇,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强制减排市场,完善交易市场体系,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运作,掌握产品定价权,服务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兑现国际减排承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