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意义重大。[方法]在对河南省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博弈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在模式构建上,提出农业企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构建了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等3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特点及适用场合。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阐明企业内自循环取决于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稳态存在的实质是各个独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各方在满足各自经济利益和环境目标需求下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企业间链条持续循环存在的基础;区域内大循环既要遵从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基本条件,更要从区域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产业扩散效应等获得更大的效益。[结论]研究认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要重视农业企业的作用,培养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意识,通过系统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参与主体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围垦区传统水资源紧缺,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含量丰富的特点,提出围垦区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通过优化集成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技术,创建适宜于围垦区的微咸水高效与生态安全利用模式,推广微咸水资源化的生态安全技术。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试验区现状,制订了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为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孕育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农业企业集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力量。在农业产业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要打通农业产业发展链条,聚合经营主体、融合经营要素和整合利益分配机制,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为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 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 (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润国 《山西农经》2023,(11):80-83
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传统的战略布局,而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思考而提出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仅要加快经济建设,还要从技术、生态、模式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变革。本研究在对甘肃省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甘肃省农村产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葡萄酒产业从传统产业链模式过渡到全产业链模式。本文以张裕公司为例,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张裕公司葡萄酒全产业链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有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业产业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研究阐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蕴;从明确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调控和产业配套政策等方面理顺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扶持机制建设思路;给出了创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经营模式,开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旅游产品和建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利益分配机制等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水源生态涵养区发展亟需模式创新来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文立足于生态涵养区的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提出文化公益链和产业盈利链耦合的鱼文化产业双螺旋发展模式,并从资源盘活、业态融合、效益共赢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分析阐释。文章以北京市密云县为案例表明,该模式可以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效益,是水源生态涵养区的一种有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农业资源紧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发展可持续现代农业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河南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在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因素。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部分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贡献率最低,是阻碍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因子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实证研究角度概述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从生态与经济的结合上,更新传统的比较利益单一经济观,着眼于综合比较利益,具体构建和提出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性比较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复合型生态系统特征,构建体现围垦区生物多样性、生境特征和环境变化的围垦区生态环境长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建立江苏沿海围垦区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模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淡水资源紧缺是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与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建立更加高效、高保障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合理利用水资源,将是江苏沿海开发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结合围垦区(包括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与关联,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需要,研究蓄淡工程的类型、规模和布局(河口水库、河网节制闸、天然湿地、平原水库),确定蓄淡工程规模和优化组合方案,评估蓄淡工程综合效用和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和利弊分析),提出兼顾供水、防洪、环保、海洋等行业需求的沿海围垦区蓄淡工程布局模式。研究改变现有基于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建立海陆结合的新型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仅可解决未来江苏沿海大开发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为解决今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北方沿海城市水资源的匮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布局、围垦工程建设、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对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对港口资源的影响、辐射沙脊群泥沙分布及输运、潮滩及近岸沙洲稳定性、辐射沙脊群围垦布局及监测关键技术,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蓄淡与引排工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蓄淡工程优化布局、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围垦区生态重构技术、垦区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进行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供给是有限的,现有耕地又因各种占用锐减,因此迫切需要增加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围垦是江苏省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对缓解江苏用地日益紧缺的矛盾,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用模糊理论对条子泥围垦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从养殖收益、农业生态收益等方面分析该项目的社会总效益。量化分析各因素对条子泥项目的影响,并从理论方面分析条子泥建设对东台市的巨大影响,从而得出条子泥围垦项目的建设社会效益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港口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滩涂围垦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为了协调围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围垦的理念应运而生,其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探讨了生态型围垦的内涵和意义,对生态型围垦技术、生态型围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生态型围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Economic activities in coastal wetlands are often perceived as incompatible with nature conservation. This negative perception stems from the visible impacts resulting from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coastal wetland reclamation, as human pressur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global coastal areas. The largest coastal wetland area in southern Portugal, the Ria Formosa, shares a similar perception, where current nature protection status often conflicts with the needed economic development. Here we explore how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influenced the wetland reclamation process in Ria Formosa, addressing namely aquaculture identified as an activity with a significant compatibilization potential. Different datasets were merged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racking land use change in Ria Formosa wetlands over the last 130 years at decadal interva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nearly 2000 ha of wetlands were converted to anthropic environments, resulting in a 20 % natural area reduction. From 1885 until the mid-20th century, land use policy was influenced by the significant regional seafood preservation industry, with large swaths of wetlands diked, drained and excavated to give place to traditional salt farms. The following economic downturn gave place for the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f salt farms, further increasing the reclaimed wetland areas, later stalling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of Ria Formosa in 1978. Aquaculture only gained momentum in 1980’s with the support of European funding, result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many unproductive diked areas. However, late 20th century and current land use policy shifted to a nature conservation focus, therefore limiting the use of previously reclaimed areas, a challenge that influenced the abandonment of the modified areas. By studying the long-term change of land use in Ria Formosa, we argue that in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s new polic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system approach to economic activities, namely aquaculture, improving simultaneousl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工程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围垦堤防施工技术进行研究:①复杂波浪水流环境下围垦堤防管袋裸坝施工程序优化;②围垦堤防管袋裸坝快速施工技术,包括充填沙土管袋脱水固结技术;③波浪作用下围垦堤防扁平管袋裸坝施工期水动力稳定性;④复杂条件下围垦堤防管袋裸坝信息化施工技术;⑤围垦堤坝龙口合龙的各项水力要素及安全措施。研究将提出一整套围垦堤防高效快速施工技术,为沿海地区围垦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生态效应评价能够为沿海垦区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分析水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梳理并构建包含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子系统的水生态效应综合评价体系及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综合赋权,选取沿海垦区范围内的东台市、射阳县和大丰区为典型进行水生态效应评价实证分析,分析了水生态效应评价结果,提出了发挥沿海垦区自然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生态效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