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市场道德建设的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意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条件;道德建设不能偏执"崇高"而遏制人的主体意识;只有通过对主体意识加以提升,才能逐渐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化解"道德危机",健全的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从十个方面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是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肩负着客观、公正地处理各方利益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论诚信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在伦理学上是一种道德规则,它既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在符合义的前提下,要做到一诺千金。在西方国家。诚信很早就引入了法律文献,其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道德诚信重在自律,法律诚信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4.
构建河流伦理是应对生态危机、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河流伦理改变了只将人类作为道德主体的观点,强调河流的主体地位,把河流共同体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对传统伦理的突破和挑战。河流伦理强调河流的内在价值和健康生命,在理论和实践中构建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人水和谐"的价值观来指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信息论的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上将人格权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是不适当的。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物质性要素如身体、精神性要素如思维和社会信息性要素如姓名、名誉、肖像、隐私等。根据这三种人格要素对人格权进行重新分类从而形成三种类型的人格权即物质性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和信息性人格权。同时对三种人格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传统技术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关于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调节技术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技术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的儒家技术伦理思想,是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儒家技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的价值观、以“以道驭术”为核心道技关系论以厦作为职业伦理的技术主体规范论。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鹏慧 《经济论坛》2002,(15):67-67
道德的经济价值指道德规范的遵守给经济主体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道德的经济价值通过对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发生作用体现出来,道德规范首先作用于每个人的思想,通过对其思想的影响使其创造经济价值,同时,道德作用于整个社会通过每个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使社会秩序良性运转,从而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使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地说,道德的经济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激发人的劳动热情;趋利避害,减少对他人、对国家、对人类的损害;提高自我协调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协调能力;有利于集中和…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精神属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人类能思考和会思考,使人摆脱了动物的低端生活,使人具有尊严,因此只有人有了思想,并且不断地随着时势的变动而更新思想,取得思想解放才会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解放思想也就是人之存在方式,解放思想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因此,在讨论“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时,认为人的正常行为是从一定的理性出发,反映了人对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思考,解决了人的行为的形式与内容,“道德经济人”个体的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其结果具有互利性。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或者是由人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人是具有一定道德准则的,在经济活动中以一定的伦理从事活动,所以经济中存在伦理问题.有的人认为经济学中不讲道德或伦理,只讲经济法则,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张这种观点,这是把人的经济行为及其追求与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截然分开来了.  相似文献   

12.
合德合法:走向富裕的理智选择马玉屏道德和法:社会主体活动的基本规范社会规范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它包括政策、纪律、道德、法和民约等,其中,道德和法是基本规范。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意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道德是人们必需的行为方式,是人的一种能力和生产力,人的道德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道德通过激励人的经济努力,影响人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度,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相互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推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术腐败与腐败的区别之一是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了有公共权力可支配的人,而且还包括无公共权力可运用的人。学术工作者之所以发生学术腐败的行为,是因为其通过权衡利弊,认为学术腐败收益比不腐败的收益更大或者说大得多。我们必须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把学术腐败扼杀在其主体博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从道德的概念看,道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纯粹的精神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概念。德育则是一种精神教育,既离不开社会存在方式也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方法,在一个时期更重要的是育。人类对于德育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其理念经历了文化传递、主体道德、科学主义的变迁,有一个对规律认识清晰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所谓银行名牌机构(以下简称名牌机构)的道德维度是指名牌机构本身的道德性及其应遵循的准则和规定,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名牌机构内在的价值尺度或称道德考量。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主体,它必定有充足的道德理由作为其内在的支持;二是名牌机构所必需的道德秩序或规范。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必须接受社会伦理道德和制度规范的约束。名人、名家、名企、名品,这些师出有名的人或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银行机构推行“名牌”战略,努力培育名牌储蓄所。名牌分理处。乃至名牌支行,同样是为了营造名牌效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重视经济道德基础的构建,为经济增长质量建立价值判断。道德基础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体现在:道德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道德能够促进自利行为公益化,道德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人性化。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中理性求利、理性消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基础的稳固。经济增长质量道德构建的价值判断包括:经济增长与伦理建设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惠及到大多数劳动者,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使人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把人文关怀作为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李长江 《技术经济》2003,22(10):30-32
一、经济发展与信用、道德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哲学角度分析 ,经济、信用、道德及其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历史的 ,也就是主体的、实践的。离开了主体、交往、实践 ,也就没有经济与信用、道德的产生与发展。交往实践是理解经济与信用、道德关系的核心范畴。从实践活动与实践意识来看 ,利益是经济与信用、道德的共同基础与最终指向。经济是以利益为核心的物质性交往活动 ,信用、道德是以意义为核心的合理性实践意识 ,其反思的不可或缺内容是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活动与实践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经济与信用、道德不可分裂…  相似文献   

19.
经济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本身就有符合人类目的的价值,而道德不是某种消极的、外在于人的规范。从根本上说,道德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基本要求,有道德地活着才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内容。在人的经济行为中,既要有“利”,还要合“义”。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则才是正当可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会特别注重道德因素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人们考虑到道德因素的积极意义,他们的经济行为将会变得更合理、更持久,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会更有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我国公众及各级领导者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但在环境保护行为上参与意识薄弱,“知”和“行”严重分离,环境道德缺乏。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素养和环境道德意识,实现“知”和“行”、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