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翯 《科学决策》2010,(5):35-43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对可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较为明显,但未发现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施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也相当多见.上市公司过分的盈余管理会使其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使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大大下降,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剖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及操控手段的选择,文章采用2009-2013年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在股权质押的特定情形下上市公司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债务融资引入了质权人这一外部治理角色,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性盈余”操控行为,使其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选取上市公司样本,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独立董事并没能明显有效的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便是财务独立董事,其监督盈余管理的作用也不显著。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丰富了国内外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袁红 《乡镇经济》2004,(12):44-46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和利润欺诈的行为,剖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甄别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优劣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长莲 《科技和产业》2010,10(4):104-106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在我国特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下,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涵盖其正面作用,上市公司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碍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的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对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本文从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入手,结合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控制状态,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隧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而配股后长期业绩趋于下降;(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3)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下降.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误导了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应计制会计的特点、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环境和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结构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包括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杨英 《特区经济》2007,225(10):116-118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分布相比具有其特点,这一特点才使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了动机,笔者就是以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极端部队成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盈余管理机会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相似文献   

1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余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分析着手,通过对新会计准则有关规定的解读,剖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洞察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并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提出粗浅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和政府部分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都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前者是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后者是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后果。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出发来探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权 《特区经济》2007,226(11):273-274
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归纳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三类。出于不同的动机,上市公司会使用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但严重扭曲上市公司的信息,误导投资者,而且使上市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应进行有效监管,例如完善现有会计准则,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2005-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7243个观测值为样本,从CFO的性别、年龄、专业资格认证及学历等特征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CFO的年龄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CFO更为倾向采取稳健、谨慎的财务政策;女性CFO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男性CFO的上市公司;CFO的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越高,发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少。本文的研究结论为CFO特征影响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也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会利用一些新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要对过度盈余管理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文章探讨了企业在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局限,并以单个上市公司中信证券为例,分析了盈余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对盈余管理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至今仍持不同的观点。基于此种现状,文章从盈余管理的界定入手,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内涵、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运行方式。同时,鉴于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重大影响,文章围绕现行会计准则在实施中产生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所受到的限制、依然存在的空间以及过度盈余管理引发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规范盈余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任乐 《魅力中国》2013,(11):51-52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在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念和国内的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体系化的编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某些方面客观上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会计准则的同时,重点研究和阐述了四方面内容。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在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盈余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定义了盈余管理的内涵;其次,在论述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的特征与区别进行了分析和辨析;第三.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机会分析;最后,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案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以此为导向,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提高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的警惕程度,以便有利于其做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若过度,则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通过两个方面即动机和方式来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提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