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电子政务为电子商务提供发展的基础、示范和信息资源,扩大了电子商务的市场;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督。这些都将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春晓 《价值工程》2012,31(15):219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在信息网络社会中分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出发,主要探讨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的广泛实施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宏观监控能力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推动力。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则为电子商务的正确、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本身也是电子商务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加强电子商务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飞速的发展,各国的电子商务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但是电子政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信息高速发展的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位列前茅,可见其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主体,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而电子商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为宗旨。虽然两者在其内容、性质与目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是它们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协同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入手,对整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整合提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商务第一波刚过,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电子民主,接踵而至,全面e化的社会似乎真的马上要来了.先前的信息化浪潮曾让我们惊呼落伍,现在我们仍为疑惑电子商务究竟是成败几何、趋向何方而争论不休时,欲建立"内外两个平台、十二项工程、四个数据库"的中国电子政务战略框架业已制定完毕,准备实施.因此,预先系统冷静地思考应对电子政务发展中凸现的问题,考察我国的国情并且借鉴国外的经验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政务的项目外包还未成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方式。电子政务项目外包作为电子政务业务外包最基本的部分,是在推进电子政务外包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部分。本文从电子商务项目外包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持续顺利实施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使用电子商务来提高公共机构和政府的业务水平.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政府机构自觉应用现代信息和电子商务技术,将政务处理与政府服务的各项职能通过网络实现有机集成,从而使公众和机构能更方便地得到政府信息和服务;并通过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持续不断地优化与创新,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精简政府管理机构,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等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电子商务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以Internet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不仅能提供及时、低成本的信息交换系统,还可以提供准确及时的商业信息。由此政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政治活动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就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电子商务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营销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以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为基础的,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于Internet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增多.例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等.而网络营销则是Internet在商务领域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及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春香 《企业经济》2003,(6):164-16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政务在各国政府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共识,因为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质量、透明度和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手段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世界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应用电子政务(egovernment)一词是相对一传统政务(government)和电子商务(ecommerce)而言,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新热点。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信息文件等的安全性。如何在网络平台上保证电子政务和商务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保证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成为推广电子政务、商务活动中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由于网络交易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网上交易信息传输等面临许多安全威胁,因此,需要交易行为需要有一下要求来保障:身份的可认证性、信息的保  相似文献   

14.
将于明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签名法将从很大程度上扫除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障碍。 据法律专家介绍,针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时承认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件具有同等效力,从而使现行的民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全球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响应"十三五"发展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政务自身发展的不二途径.全力建立新型政务模式从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本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深入挖掘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职能的相关性,客观地总结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发达国家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发展案例作为范本,总结了先进政务模式的适用特点,并从中归纳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汲取的经验,从而提出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分别从电子政务的内涵、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这几个方面展开,以提出克服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以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证券交易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活动,以网上办公事物处理为代表的电子政务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活动的核心由三大业务构成:一是电子交易平台,二是支付系统,三是物流配送。其中最关键的是支付系统,它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信用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二是技术手段。目前,对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实现身份认证、安全传输、不可否认性、数据一致性提供技术保证的CA认证体系,已受到网上交易各方和网上办公各方的认可和接受,并…  相似文献   

18.
邹蕾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42-43
随着Internet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人们的空前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数字签名作为手写签名的数字化对应物必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签名已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与支柱。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电子商务已经从“虚热”走向“务实”。纵观近年来的电子商务发展轨迹,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信息化研究的体会,认为电子商务有如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电子商务将与企业信息化逐步融合,二是区域电子商务将渐入佳境,三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结合将引发新的商机,四是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市场热点,五是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将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是商业赢利模式缺乏创新,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形成.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匮乏,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如下一些对策:电子商务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推进策略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应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琳 《集团经济研究》2006,(11):186-187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跨越各大系统、覆盖全国的宏大规模,要花费数千亿元的资金,要建设电子政务,保持电子政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电子政务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规划.规划是电子政务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良性运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