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养老需求快速膨胀,迫切需要新型养老模式以补充现行模式.“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由于能够缓解当前的养老负担,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就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背景展开分析,随后建立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两种支付方式下的保险精算定价模型,并进行了参数设定与数值模拟,最后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特性和在我国的实施障碍加以分析,以期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渐突出,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以房养老的新模式是大势所趋,其中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以房养老的主导模式。此模式有其固有的风险,体现在抵押物价值变动风险、利率风险、长寿风险及其他风险。我国应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与完善倒按揭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以政策和法律为保障,推进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王涵宁 《现代商业》2013,(33):273-27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以房养老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本文从我国养老的现状出发,阐述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含义,分析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办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优劣势,最终提出我国"以房养老"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格局下,以房养老开启中国养老新模式。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住房抵押贷款养老模式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但是由于我国住房产权政策不清晰、房屋价值波动大以此缺乏细则性操作规范,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以房养老业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商业银行视角对推行住房养老抵押贷款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阻碍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因素,并提出构建住房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商》2015,(4):237-238
作为以房养老的两大形式,将抵押贷款业务与养老目的相结合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与将信托制度运用于养老事业以房养老信托模式,均旨在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挖掘老年人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房屋价值以保障其老年生活。但两者基于不同的运作原理,在房屋的保值增值、老年人权益保障、风险规制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都存在着不可规避、不可化解的运作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住房养老抵押贷款提供了"以房养老"的新途径,对我国开发养老市场、促进资本流动、发挥养老抵押的投资属性意义重大。当前在我国推行住房养老抵押的困难在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家政策的缺失、养老观念的阻碍。以此为基础,对该"以房养老"新模式的推行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我国住房养老抵押贷款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老人在抵押房屋过程中,不仅要承担评估费用,还将被银行、保险公司赚取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养"了保险公司、银行等机构。经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对此,笔者以为,抵押房养老不如卖房养老。首先,抵押房屋需要承担额外的融资成本,所获资金较之房屋本身已大大缩水。"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又称"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资金缺口巨大的现实民生问题,从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构建入手,分析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运行障碍,研究“以房养老”模式运行机制创新的路径.力求在促进解决我国“老有所养”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同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及引入我国可行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芬 《商业研究》2006,(10):148-151
住房反抵押贷款是重要金融创新,在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它是居民以自有产权作为抵押,定期向金融机构取得的主要用于养老费用的贷款。反抵押贷款提高了住房的流动性,对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从美国反抵押贷款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来看,反抵押贷款业务在我国有一定的需求潜力。同时新业务在我国的市场必须正确定位,才能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3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3月20日,中国保监会向各个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主要从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的具体内容出发,解读政策对保险公司的具体要求、对投保人的具体要求。并对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在我国实行的条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系统现状、城镇居民的住房私有率;房屋二级市场状况;以及保险公司现有的业务基础等方面,讨论保险公司在城镇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定价问题是关乎"以房养老"这一新型模式能否在中国推行的关键。针对长期以来仅围绕风险和定价模型进行研究的情况,本文阐述了如何在风险中性条件下建立反向抵押贷款风险定价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为反向抵押贷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业务能否健康发展,甚至是影响商业银行未来经营效益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风险有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抵押物风险、政策性风险等,为此,应从房屋交易、估价、保险等方面,加快推进住房抵押贷款法律法规的制定,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进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抵押物处置和住房贷款保险制度,以形成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硬约束。  相似文献   

13.
宋唯琳 《现代商业》2008,(8):274-275
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耳熟能详,在新的阶段,"美国老太太"又出新招--住房反向低压贷款."以房养老"新模式的提出,对改善老年人生活,缓解社会保障及财政压力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其推行条件仍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本文通过介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操作方式及国外模式,继而分析倒按揭在中国的可行性和推行阻碍,并提出若干对策,望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老年福利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它起到了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本文将着眼于从我国实际出发,对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现实条件、障碍与对策进行分析,以对我国相关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经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反向抵押贷款这种以房养老的新模式的讨论日渐升温,本文在对反向抵押贷款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定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加重及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所导致年轻人加大的赡养老人的压力,使我国亟需引进新型养老方式,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以及金融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各地对“以房养老“的尝试均未成功,因此分析其问题所在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静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84-184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也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因此,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还是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发现及防范该风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由于住房反向抵押货款的特殊性,其面临的风险要大于一般的抵押货款,在住房反向抵押货款面临的诸多风险中,违约风险是影响其能否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对住房反向抵押货款的违约风险进行初步探讨,利用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梳理了住房反向抵钾货款违约风险的类型,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结合国内外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践,提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收取违约金、明确房屋产权,建立多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等防范违约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被认为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提高资金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等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总结了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首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情况。探讨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分析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法律、信用、证券市场等方面的障碍,以及如何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3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3月20日,中国保监会向各个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主要从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的具体内容出发,解读政策对保险公司的具体要求、对投保人的具体要求。并对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在我国实行的条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系统现状、城镇居民的住房私有率;房屋二级市场状况;以及保险公司现有的业务基础等方面,讨论保险公司在城镇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