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面积机械直播水稻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苏省扬中市属苏南沿江稻麦两熟制地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1996年开始,扬中市承担了镇江市科委下达的“机械直播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攻关课题,在江苏农学院水稻专家的指导下,1996—1998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5-25万亩,增产稻谷543-8万公斤,节省劳动力500万个,增加纯收益1560-0万元。其中新坝镇双新村、治安村的机械直播水稻丰产示范方,百亩连片连续三年亩产突破7…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如皋辐射区的水稻生产,全面提高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水平,普及轻型栽培技术和无公害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如皋稻米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皋市农林局在如城、白蒲、丁埝、搬经等11个技术力量好、种植水平高的镇开展水稻千亩丰产方竞赛活动,目前已有18个丰产方申报参赛,面积近2万亩。  相似文献   

3.
广西合浦县党江镇位于北部湾畔,地处南流江三角洲,土地平坦肥沃,引用南流江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大批劳动力转向浅海滩涂及山地种养开发,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1997年开始,应党江镇政府的邀请,合浦县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展了优质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县科协叶芝诚同志参加示范工作)。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水稻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面积直播高产示范,分期分批培训镇、村两级干部及示范户。高产示范田亩产均超500公斤,最高亩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了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实施了省工节本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水稻直播面积不断扩大。直播稻田草相随农田生态的改变发生了相应变化。稻田扁秆蔗草(三棱草)、野荸荠、矮茨菇(水韭菜)、野茨菇等球茎类杂草密度不断上升,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科学有效地防除这类杂草是水稻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水稻软盘育秧抛栽的效益及配套栽培技术福建省沙县农业局饶鸣钿蔡龙淼福建省三明市农技站苏迎平水稻利用塑料软盘育秧进行抛栽移植是一项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法。沙县1994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取得成功。1995年在双季早稻、再生稻、单季稻上示范2...  相似文献   

6.
轻型栽培技术与粮田规模经营——关于浙江东阳蔡卢村改革实践的思考何垒宋浩被称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场革命”的粮食作物轻型栽培技术,在经过几年试验、示范之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发展迅速。目前,有关这项新的耕作方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技术优越性上,而对...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创新改革迎来重大机遇。水稻作为我国农业三大支柱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农业现代化成熟发展的产物。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水稻的实用高产栽培技术。以东营市为例,分析当地水稻高产栽培的方式方法,为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实现高产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现实意义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简化操作程序 ,减轻劳动强度 ,减少物质消耗 ,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的一项轻型栽培技术 ,省去育秧、拔秧、移栽等繁琐环节。该技术在我市试验、示范已有 1 0多年的历史。以前由于稻田除草无法解决 ,农村劳力也较充裕 ,种粮效益尚可等原因 ,推广受阻。近几年 ,由于除草剂、新化肥、新农药的广泛应用 ,以及市场粮价逐年下滑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减轻劳动强度 ,节约成本 ,提高种粮效益。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已引起了各级党政和农业部门关注 ,我市农业科技人员对这传统的技术长期研究实践中 ,注入了…  相似文献   

9.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型栽培技术,其具有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及促进水稻增产的作用。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具有更多优点,其结合了平衡施肥、覆膜栽培等多项技术,是一个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效省工、抑制杂草及稳产高产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探讨下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首先了解明确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路线,分析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及其优点,最后将这项新型技术应用至水稻种植中,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邀请江苏省植物保护方面专家,以连载方式,系统介绍江苏省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30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而受到关注。80年代初,藤原长作、原正市等日本水稻专家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效益,使水稻一跃成为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9年开始,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组织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不断推广。1991年,这项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湖南省得到成功应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在全国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请示,使这项技术逐步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区推广。在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有所创新,使这项栽培技术日臻完善,并成为我国水稻增产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水稻占有重要位置,对提高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国家目前已有的水稻栽培技术来看,水稻栽培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加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至关重要。本文以下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对其实际应用展开探析,旨在实现水稻种植优质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决非偶然。它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大批劳动力流入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劳动人民根据南方的自然状况广种水稻,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有所发展创造,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稻栽培技术措施,为南方农业的不断开发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宋元水稻栽培技术主要可归纳为育秧技术与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反映了宋元时期水稻栽培已普遍实行精耕细作,具备了较为完整而复杂的技术程序。可以讲,我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到此而基本定型。直到明清甚至现代,基本上还是继承沿袭宋元时期的栽培技术特点。所以在水稻栽培发展史上,宋元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浅议杂交水稻水直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的水稻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能够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和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论述了水稻水直播栽培模式和相关栽培技术,为水稻水直播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水稻占据主要地位,在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了栽培技术,提高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极大的满足了市场对于水稻产品的巨大需求,但是由于水稻栽培技术在实际利用期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部分水稻种植的效益受影响,亟待专业的研究人员加强水稻栽培技术的优化研究并找出有助于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的方法,以期相关措施技术应用过后,可以为我国水稻种植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对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当前增强水稻种植效益的举措作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户对水稻科技需求优先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0 %以上的农户当前最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有三类 :第一类是新品种 ,第二类是新肥料和新农药 ,第三类是新的栽培技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种植规模和不同家庭年纯收入的农户的第一科技需求均为水稻新品种 ,他们对次要的科技需求有所差异。具体来看 ,农户在水稻生产中需要的前 1 0项技术分别为 :高产品种、高产与优质兼顾品种、优质品种、病虫害精准预报、病虫害精准防治、复合肥、生物农药、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肥料减施技术 ,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种植规模、不同年纯收入的农户对前 1 0项技术的需求的次序有所不同。从农户对科技需求的优先序来看 ,加强对水稻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生产机械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水稻 盐两优2218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0~15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15公斤。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地膜全覆盖增温湿润栽培技术(简称地膜水稻),继承了原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保肥、早熟、高产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其技术要点为:  相似文献   

19.
顾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宝山区2006年度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课题。顾村点示范面积为18亩,选用栽培品种是嘉兴市农科所选育常规水稻品种丙03- 123,进行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水稻前茬小麦,水稻播种期在5月26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尽管我国水稻栽培的试验单位已经有了很高的产量,但在实际的田间却很难达到如此高的产量,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本文就将针对我国水稻栽培的现状,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作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