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养生旅游消费意向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养生保健市场现状和特点为基础、以传统养生文化、养生知识为指导,指出森林养生旅游是一种以修养身心,保养生命为目标的新型旅游,它以森林环境为背景,以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以打造"森林——自然养生馆"为核心,以各种形式的养生保健活动为主题,以各种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旅游活动。鉴于此,运用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知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其他类别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先例和森林养生旅游的特殊性和客观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选取了个人层面的因素来分析影响人们对森林养生旅游的态度和消费意向。  相似文献   

2.
以铁大线安全改造工程(大连金州段)为例,分析了对树种有相关要求的线性工程的森林植被恢复方案,选择乡土浅根系植物,结合国标要求,编制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的方案设计,并满足工程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是构成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旅游在发挥林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成为林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最终效果取决于农户的适应意愿。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适应森林旅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适应森林旅游发展遵循"个人认知→个人行为"路径,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认知对适应意愿的影响显著,主观规范的影响不显著;(2)农户适应意愿的选择取决于森林旅游带来的收益;(3)农户的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对其适应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受访农户普遍认为自己拥有充足的精力、时间、能力等资源有助于其适应森林旅游的相关活动;(4)森林旅游活动开展后,农户近距离接触外部事务机会增多,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其决策行为不易受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增强农户适应意愿的建议。首先,政府和行业管理者应根据农户的选择特性,通过开展基层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户适应森林旅游的认知和技能水平;其次,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农户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最后,为了提高适应性,农户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应对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游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追求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将游客满意度理论运用到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旅游游客体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挖掘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潜在因素,并借助IPA模型对游客期望与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49处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费价格、管理服务、条件设施、资源禀赋、游憩活动、景区环境及情感氛围7种体验;(2)游客职业、年龄、学历、月收入等特性差异对旅游满意度影响显著,且游客期望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森林旅游各体验项目期望均值为4.15,满意度均值为3.76,游客对山东省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基本满意,森林旅游产品的各体验项目还有待修补与改善;(4)根据IPA分析结果,得出继续保持项目12个、供给过度项目5个、从容改进项目6个、重点改善项目9个。在此基础上提出准确定位旅游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丰富体验产品类型,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改进旅游设施,提高管理服务品质;整合旅游资源,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等政策启示。研究结果验证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在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及指导意义,从体验主体角度出发,扩展了游客特性、期望与体验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维度,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准确把握游客感知现状,提升森林旅游体验满意度,深入发展森林旅游体验产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政策综合在森林转型中的作用——以福建长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转型的概念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现已成为国际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讨论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森林转型,为全球固碳和气候变化减缓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因素被认为在中国森林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中国森林转型的典型地区福建长汀为例,构建植被恢复政策综合分析框架,从植被恢复政策的纵向综合与横向综合两方面对促进长汀森林转型的政策综合进行分析,对长汀植被恢复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索,以丰富森林转型的政策路径理论的讨论。研究认为,植被恢复横向政策综合是长汀森林转型相关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汀的植被恢复政策体系对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森林旅游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应当说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或景区存在着盲目开发、粗放经营,森林生态环境失调,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因此,必须对森林旅游真正内涵加以研究,并结合实际,制定森林旅游相关法规,开发办法,管理措施,经营试点,在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的原则下,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通过研究,提出解决山西省森林旅游面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植物景观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主体;调查、分析了蒙山国家公园的植物区系、类型、演替和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构成,对公园的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植物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韩家园林业局将森林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接替产业,建设开发了一批森林旅游项目,但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仍面临着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制约林业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韩家园林业局旅游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总目标和具体项目,提出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创建本土森林旅行社、大力发展旅店饭店服务业、发展旅游商品业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韩家园林业局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为该林业局森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征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森林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休闲旅游爱好者。如何扩大森林旅游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旅游业的重点,森林旅游业有必要依靠信息化建设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使森林旅游管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由文军和冷光明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森林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以广西为例》一书,以广西森林旅游开发为具体案例,对森林旅游开发的有关研究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森林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广西森林旅游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入手,具体从森林旅游  相似文献   

10.
正书名: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作者:陈秋华修新田等著ISBN:9787521901085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8月森林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独特的森林资源使得森林旅游具备休憩、娱乐和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但旅游景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有限,森林景区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将对景区内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明确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与规避路径、有效平衡森林旅游发展和森林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森林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陈秋华、修新田等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一书,在广泛调查国内外有关森林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湘西地区24个民族县域为例,构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增长测算体系,利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湘西地区1999-2018年湘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湘西地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增长存在长期显著的耦合协调特征,协调度稳定趋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受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最后,为森林旅游经济发展提出构建森林生态和谐共管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康养旅游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系仍属空白区,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文章结合各国森林康养旅游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分析森林康养旅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康养旅游价值、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32个指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3个子目标层权重最高的是康养环境价值评价,权重值为0.63,次之为康养旅游价值评价,其权重值为0.26,对开发建设价值评价的权重值最低,仅为0.11。说明森林康养旅游侧重于森林康养,以康养为主要需求动机的旅游形式,以森林环境质量为主导因素。该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指导我国当下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衢州市灵鹫山森林运动小镇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游客行为感知和森林旅游资源对游客健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运动体验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中促进身体健康的效应最大、促进心理健康的效应最小;运动项目体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配套设施资源均对健康效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运动项目体验的健康促进效应更为综合和显著;对于提升森林运动旅游的健康效应,自然景观资源发挥的作用最理想,其次是运动项目体验和配套设施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正向影响作用与游客的感知评价差异最大。因此,为有效提升森林运动旅游对游客的健康促进效应,森林运动型景区要在持续提升森林运动的项目种类、运动强度和难度适宜性的基础上提高景观资源、森林生态环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1.森林旅游资源的功能特点与价值评价及消费需求森林旅游是指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包括游览观光、登山探险、狩猎垂钓、康体休闲、疗养保健、野营科普等活动。它具有保健效用、美学效用。森林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补偿形式,它使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森林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经济增长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畸型)~工业污染、城市负效应~森林生态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  相似文献   

15.
现状与贡献森林旅游是人们在林区以各种形式进行的野外游憩活动,包括观光、登山、漂流、探险、骑马、摄影、野餐、狩猎等各种项目。由于森林旅游业的大部分项目属于体验性旅游,因此它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中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旅游需求,也展现了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也表现了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充分、有效利用,是森林资源利用的高级阶段。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以森林公  相似文献   

16.
森林休闲旅游是人们旅游消费的新方式,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是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载体与基础,研究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运用空间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国家森林城市泉州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泉州市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集聚特征,形成了沿海城市和山区两种不同的资源集聚空间格局,且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游憩类的集聚特征存在较大的分异,形成各自的资源优势集聚区。(2)泉州市沿海城区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了两条轴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形成了两个点状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的空间分布均以沿海城市为主,专项游憩类呈现"一个空心圆、四个集聚点"的空间格局。(3)QAP回归分析表明各乡镇人口规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食宿条件差异、旅游休闲娱乐条件差异和交通条件差异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乡镇政府调控强度差异为显著负向影响。(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机理存在较大的分异。研究提供了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旅游资源分析新思路,为泉州市乃至全国同类型森林城市全域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林业就是以城市为载体,系统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植被,充分利用森林作用的系统工程和公益事业。它不但包括以乔木为主的森林群落、以鸟类为主的动物群落的恢复和保护,而且也包括以街道、公园、庭院为主的植物景、建筑景、水域景、山景、石景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全面建设绿色宜昌,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森林旅游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对森林旅游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概况、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然后在对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外森林旅游理论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的价值评估、森林旅游的环境影响与森林旅游管理3个方面,并就这3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其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各阶段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同时,对研究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指出政府进行环境监管的概率与成本、对森林旅游企业实施的惩罚、森林旅游企业因实施环境行为为自身带来的收益及所花费的成本是影响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建立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森林旅游环境监管体制、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等促进森林旅游企业实施环境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养生涵盖了生理与心理、形与神两个层面的优化生存环境,善化生命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养生旅游则将养生文化、技法及产品融入旅游产业,而森林生态系统是开展休闲养生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场所之一。千岛湖一流的山水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森林休闲养生旅游环境,高举"秀水富民"的旗帜,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成为当下新使命。结合千岛湖龙涧清心谷的开发实例,提出其目标愿景与功能定位,规划整体布局,力求对国有林场发展森林休闲养生旅游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