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方便、快捷"理念在支付领域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潮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催生了"扫一扫"、动动拇指就能购物的"新消费时代"的到来,电商也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支付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买全国已不是新鲜事,买全球才够时尚。同时,第三方支付的风靡也给传统支付方式带来冲击,面对搅局者,传统支付机构如何应对,而双方的这种公平、充分竞争是广大消费者乐于看到的,因为消费者是最终的受益方。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场景的不断演变和创新,二维码支付(又称扫码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手段,正快速渗透传统收单市场,并日益得到持卡人和商户的认可。当前,小微企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商业银行和卡组织亟需加快推出扫码支付产品,满足银联卡多元化、多场景的支付需求,持续优化小微企业商户银行卡支付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本文从中国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产品入手,分析当前小微企业商户银行卡支付现状,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师傅,我没带零钱.""师傅,我包里只有10元.没有1元呀.""没关系啊,只要手机下载云闪付扫一扫就可以直接坐公交,现在还可以享受1分钱坐公交的优惠以前,大家在生活支付中经常碰到没有零钱的尴尬,而如今.只要使用云闪付扫一扫,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还能享受各种优惠.移动支付工具成为生活必备工具,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扫码支付风险隐现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  相似文献   

5.
《金卡工程》2015,(6):38-39
2014年,余额宝、理财通开始抢占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市场,今年开始,移动支付再次与银行卡短兵相接,这一次的主战场则转移到了支付通道上。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各大支付公司烧钱让利活动的开展,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家常便饭,例如,用户通过支付宝扫码付款,超市单笔50元减10元,最高相当于八折。与之相比,银行超市联名信用卡返现5%的优惠活动已略显寒酸,毕竟前者的返现率为后者的4倍。  相似文献   

6.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与金融机构服务延伸的产物,更是移动终端由通信工具变成信用支付工具的一种功能扩展。一、移动支付将成为我国未来支付市场的主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业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韩国和日本迅速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了人们对信息化、数字化生活的懂憬与渴望。伴随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成为支付领域呼声最高的发展方向,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试水者,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进入2009年,移动支付领域异常活跃,除了银行之外,银联、移动运营商以及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重金投入,移动支付市场还未见半点成果却已硝烟弥漫,竞争的惨烈初见端傀。  相似文献   

8.
移动支付方兴未艾,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非、肯尼亚等国正将发展移动支付、创新金融监管作为市场运用手段,向社会弱势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是促进金融包容的重要路径。论文通过分析移动支付业务模式,研究移动支付发展环境,总结移动支付成功经验,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发展之路提供相关市场发展与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来,移动支付概念成为热点。移动支付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移动支付需求,引起产业链各相关部门的思考和变革。作为移动支付链条关键环节的银行,我们关心这样几个问题: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手机银行等支付渠道与移动支付领域的契合点是什么;面对移动支付市场的迅速发展,电子银行部门应该如何应对和参与。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应用和发展研究》一文,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移动支付产业的现状入手,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对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进行了翔实、深刻的分析;基于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可能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本判断,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本刊将分两期刊发该文,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形态,互联网、移动通信服务、电子商务进一步融合发展,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扩张带动了移动支付需求快速增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支付厂商、银行等纷纷进军移动支付领域,推动支付产业发展壮大。一、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银行机构、银行卡组织、通  相似文献   

12.
《金卡工程》2016,(4):25-27
随着苹果的Apple Pay将手机公司跟移动支付紧密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手机公司正跨界加入“支付”的战局。但是,在Apple Pay初期的绑卡热潮褪去后,二维码支付与NFC支付并存的状态短期并未改变。对此,上市公司既不豪赌也不愿缺席,在博弈中备战恐成常态。“扫码”还是NFC支付?日前,支付宝联合华为在其最新旗舰手机P9中推出“扫码秒付”功能,将二维码扫码支付升级至“1秒即付”,而此前广受关注的NFC功能只被加载在P9 Plus顶配中,这对于国内手机市场来说是个  相似文献   

13.
<正>出门吃饭或者在街边买个煎饼果子,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支付,甚至"刷脸"买单;海外"买买买"也可以用手机支付……刚刚过去的2017年,移动支付进入集中爆发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市场,并将引领世界。"国外咨询公司这样推测。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现金支付在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经济学家构想的"轻现金社会"正悄然而至。专家表示,"轻现金社会"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便利的同时,也对公民信息安全、支付习惯乃至国家金融安全等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创新和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将是未来支付市场各方激烈竞争的主战场。论文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井提出了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全球移动支付产业日益繁荣。在我国,移动支付不仅成为电信运营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吸引了金融机构、银行卡组织、支付机构纷纷布局。一方面移动支付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解决方案层出不穷,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产业却在多头监管的格局中探索前行。本文通过描述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外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参考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出对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冉俊 《武汉金融》2012,(7):66-68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飞速发展,市场规模急剧增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即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与之相反,监管体系却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监管机制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吸收借鉴了国外移动支付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创新监管促进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扫码支付遍地开花,能够实现支付通道一体化整合的聚合支付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俨然已成为了支付市场的"香饽饽".本文简要阐述了聚合支付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对聚合支付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六抓六力"的发展建议:一是抓渠道聚合,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抓市场渗透,...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家》2018,(10):16-16
9月28日,广发银行携手中国银联共同开发的“捷算通对公移动支付”功能正式发布。该功能基于银联二维码标准信息交互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企业客户在移动终端的全方位支付。企业客户通过广发银行单位结算卡“捷算通卡”绑定对公移动支付APP,经中国银联受理渠道进行二维码扫码支付,即可轻松实现企业采购、商旅等场景的支付结算全面移动化。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移动支付也将成为新兴市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在加速移动支付市场的开拓步伐。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是电子渠道客户的重要入口,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增加客户粘性,保证客户在本行留存资金的意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拓业务的有效手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商银行,下同)要着力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20.
《会计师》2017,(18)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繁荣。移动支付迎来了春天。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首的移动支付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方便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同时推动了我国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然而,移动支付行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法律风险、支付流程风险、资金代管风险,这些极大的影响了移动支付公司财务的内部控制。因此,本文就移动支付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