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谢守红  罗燕 《中国经贸》2009,(22):76-77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文章从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开发区建设、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扬起龙头:大城市应有大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产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的过程,是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并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山市的社会经济现状着手,利用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拉因模式和马卜贡杰分析框架,分别从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迁移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山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解析,论述了区域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人才资源、区域政策、企业集聚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深入剖析了构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论述了构建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应首先从构建西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从而使我们更有效地投入到西部经济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形成的动力机制有差异,也有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的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对该地区多年的人口、经济、产业进行调查、分析和对比,甄别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城市化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以深入理解两种城市化现象,为准确分析各地发展现状或探寻适宜该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提出参考。选取以长安区为研究背景区域,樱花广场及周围地区为样区,郭杜镇等多个小范围地区为样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水平滞后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论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滞后对怀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论探讨了加快新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武传表 《辽宁经济》2007,(12):36-36
区域旅游联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国三大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旅游发展状况看,区域旅游联合相对滞后于整个经济的联合。其原因在于我国各经济区尚未建立起区域旅游联合的长效机制。本文从区域旅游联合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业联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珂珂 《发展》2007,(11):106-107
城镇集群化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规律性表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城镇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经过了摸索、整合、规范化发展的阶段,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强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袁伟 《科技和产业》2010,10(4):40-43,106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河南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代表,以河南为例分析该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剖析该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不同分类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十二五"期间该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方向,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在全国建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创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趋势,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有加速作用,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特别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本文在国内外"创新创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地区及城乡创业差异"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次和空间集聚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创业差异、集聚效应对各自区域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集聚、创业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20世纪下半叶 ,区域经济一体化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概念。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动力机制和主观机制。指出客观动力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律 ,主体组织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变压器”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在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产业集聚的驱动、产业扩散的驱动、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等六个因素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以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为案例,对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笔者认识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城市化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不但国内外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存在差异,而且每一个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地区间发展背景差异大,城镇化动力机制不同.西部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更加复杂.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揭示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动态变化,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促进柴达木盆地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三大区域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均衡。为评价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的统计数据并进行因子分析,提出两个公共因子,计算出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在每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序和比较。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或区域的地域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更为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众多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贡市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与研究,强调产业结构优化是地级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第三产业、支柱产业与特色经济相融合,城市与区域发展联动的自贡市城市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要素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必须适应变化,通过有效地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不断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来持续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变化挖掘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制度变革,并进一步挖掘"三驾马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区域,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的质量。本文在回顾环渤海经济区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之间合作与分工、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胁迫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区域发展的关系来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延续与完善,是应对新常态和新挑战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次区域和跨国际区域合作的新方向。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对区域发展所形成和注入的动力,正沿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网络向内陆传递,促进了经济空间联系得更加紧密和更加顺畅。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以"三大支撑带"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为产业转移和消化过剩产能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未来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快跨国际区域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