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希望。可以说,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构建,而一个国家法治文化是与其传统文化难于分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美德,理应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近年来我们忧虑道德滑坡,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5.
《商》2016,(15)
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法治精神亦无法转换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使命,何谈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保障农地确权顺畅实施。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在当下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缺失的根源以及在我国建立法律信仰需要具备何种要素等。  相似文献   

6.
"法治主义乃医治中国一切社会疾病之主义"这一说法发自于梁任公先生,之后追求推崇法治便成为20世纪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的主要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理想,并且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成为了举国共识。由此可见法治建设道路之曲折漫长,也是符合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我们去实现适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也应该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28日发布,企业人士纷纷发表对《决定》的看法与感受。周黑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郝立晓表示,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树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将给所有的民营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郝立晓认为,做为一家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深知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树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8.
《商》2015,(3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做了系统部署,并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商》2015,(4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两个总目标间具有深刻内在联系。建设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政府依法行政,而且需要社会治理法治化。妇联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广泛的社会属性,应当在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化组织优势为治理优势,发挥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妇女工作社会化转型,担当党和政府联系女性社会组织和广大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一个法治国家必然具备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组成。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人治"传统精神的国家,想要公民转而信奉"法治",是无法仅仅靠国家的号召来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引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来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法治信仰,将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征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加强政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件的政法队伍,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形式。影响中国法制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政治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必须增强社会主义的理念培养,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制度,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打造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孙涛  郝仲敏 《消费导刊》2009,(17):145-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社区的建设。法科生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一方面使法科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又推进了社区的法治建设。走与法科生相结合的道路推进社区法治建设是一条成本低、效果明显、居民欢迎的法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9):56-57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系统、整体、协调把握,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善于以点带面,科学把握其主攻方向。要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培养法治思维,重视制度法治化和制度群的建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陶维梅 《中国市场》2009,(15):117-1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法治框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人民和政府为法治的动力,以严格依法行政为法治的关键,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出台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和人民坚持依法治国道路的决心,是我国法治建设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李娅 《北方经贸》2012,(1):15-16
发展与法治,是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科学发展观"集科学性、应对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可以长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包括法制建设实践的科学指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看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笔者就我国的法治建设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在法治的道路上前行,政治文明的新境界会逐步显现,国家社会治理的新气象会逐步出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新目标会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刘纯 《消费导刊》2009,(6):147-147
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发展只始终是我国社会得以不断向前推进一个基点。而人治与法治、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三组概念的变迁彰显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财经大事记     
《中国海关》2014,(11):2-2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阔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