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周丽 《新经济》2014,(20):81-8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低碳经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应付这种状态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经济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农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文章阐述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低碳经济发展,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现今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不足,从而使人们在进行低碳经济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大量违背低碳经济的事件发生。本文分别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中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关学科的继承、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步构想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进一步调节估计合作矛盾,促进经济体系的形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转变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含义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供选择的路径,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 《财经科学》2012,(10):84-91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低碳技术的经验及对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重要启示。其次,对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程瓯 《生产力研究》2014,(2):94-98,1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文章在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代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潮流和趋势,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福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着力点是: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构建世界发展新格局。低碳世界的快速发展在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应做好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实现低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技术储备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现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也是未来我国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需要制订相应措施,如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引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研发,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国际标准指导并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低碳经济"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有益实践,也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面临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双重压力,使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紧迫性。本文将从公共财政政策中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试图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积极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产生的新概念。随着低碳理念的传播,低碳旅游经济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文章从低碳旅游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提出了我国低碳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提出了我国实施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以高能耗为主,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当今社会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应该由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转型为低碳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研究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认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是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促进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大对新兴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的研究力度,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温蕾 《经济问题》2012,(10):72-74
在全球经济迈入低碳的背景下,低碳物流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机理与内涵,结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特点,研究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战略,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决策指明方向,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4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我国低碳经济静态绩效发展水平不高但省际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得分是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绩效静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低碳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类型区之间的集聚态势减弱,各类型区向着相互掺杂的态势发展并在空间格局上初显出“大杂居、小聚集”的分布特征;③2000—2010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增长明显,2010—2014年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十余年间中国低碳经济动态绩效变化实现了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推动向技术进步推动的转变;④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低碳经济发展绩效动态变化差异较大,掣肘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变化的因素随研究时段、地区的变化而变化;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碳排放总量始终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主要原因,其它因素也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刘洋安 《时代经贸》2011,(16):59-60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认识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后,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构建了反映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对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提供参考,寻找适合于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的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位,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县域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低碳转型发展为例,分析其在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困境等因素,从而为我国县域经济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明喜所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理论与政策》(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新形势下我国面对碳减排压力展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从理论与政策的分析出发,专业性地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博弈模型、企业减排投资模型等关键问题,并充分强调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留住青山"的低碳经济时代二元经济发展结构.该书是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