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用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平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制度,信用缺损将严重制约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融资体制建设.从涉及的信用主体不同, 社会信用体系通常可划分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其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从分析信用缺损的现状入手,对如何建立银行信用体系提出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可以说,银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石。银行信用的健全与维护涉及到每个金融机构和其每一位从业者。因此,推动银行信用建设,重点是要从制度上治理银行,从源头上堵住不良信用产生  相似文献   

3.
银行是经营特殊资源的企业,经营货币,同时也在经营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但实际生活中.银行信用缺失现象也确实存在,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银行信用建设,构筑强健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其他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银行信用的规范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邓小刚 《新疆金融》2007,(12):38-39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是传统的融资中介,其健康发展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这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信用基础,银行信用就会出问题。如何更为有效地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对促进和实现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国家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银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国际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银行信用风险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耿良 《西安金融》2007,(4):26-27
银行信用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国家信用体系发展和完善的标志.而银行信任半径是衡量银行信用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银行信任半径的影响因素,对于加速银行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超峰 《中国金融》2003,(16):50-50
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信用意识不高,不讲信用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对失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戒机制。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这一有效形式,综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金融诈骗屡见不鲜。尤以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恶化最为突出。对此人们提出了多种对策,笔认为,要彻底改善我国社会信用状况,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必须从根本上治理社会信用秩序。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定位 (一)票据的功能定位. 商业信用、票据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支付凭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具有多项功能,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划分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11.
当前银行信用弱化的成因及对策杨志强以银行信用为主,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并存的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业的发展。但由于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手段单一,这种多种信用并存的局面,引起了社会信用失控,特别是银行信用的主体被弱化,...  相似文献   

12.
信用是市场经济之基、银行经营之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导致社会信用恶化、梗阻和银行业务的高风险、低效率运行,严重阻滞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本选择了社会信用的主导与核心——银行信用为研究切入点,多视角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疏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信用是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借贷行为。它是由于商品交换、货币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信用的形式主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基础,存社会主义条件下既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业信用就不可避免的发挥作用。例如,在我国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15.
市州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方案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信息是反映一个单位和个人身份识别、经济履约能力、信守承诺和社会信誉等情况的综合信息。有效利用信用信息在提高信用活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央银行正着手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基本规范,但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地做法不一。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最近召集省内20多个部门专题研究和布置第一批非银行信用信息归集单位数据采集工作,并通过了《湖南省第一批信用信息采集方案》。尚未归集到省级以上的非银…  相似文献   

16.
尤行超 《金融论坛》2002,7(5):17-21
信用是市场经济之基、银行经营之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当前,我国信用制度、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信用恶化已严重阻滞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直接造成银行业务经营的萎缩、高险与低效.本文从社会信用的主导与核心--银行信用为研究切入点,系统剖析了社会信用恶化的始发动因及其深层根源,并以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为核心,综合构建出信用生效的宏微观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培植微观信用主体、提高银行授信能力、建立个人信用及社会担保制度、依法依政依德治信等多元手段,建立以银行信用为轴心的社会信用循环体系,以引导经济金融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信用、民间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贷、信托以及社会集资等,在我国信用活动中都已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现行的整个信用活动中,银行信用仍然起着主导的、相对集中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把信用等同于银行信用。其实,相对银行信用而言,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才是最基本的信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刚 《新疆金融》2004,(10):37-3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开展交换与合作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信用制度,在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防范各种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信用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已成为维系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道德和法制力量。但由于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20.
论信用缺失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着信用缺失现象,阻碍了我国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阻碍了资金的流动,造成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