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涵盖了古文、诗词、歌赋、曲艺、书法、国画等多种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底蕴,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带来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以及素养有所降低.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构建社会、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机制,有效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生活越发趋于信息化、现代化,谈及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其态度却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热点话题.当代,西方价值观横行肆虐,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课程学习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参与到这类学习过程中来.作为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产物,传统文化应始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面对当前大学生政治意识模糊、爱国意识不强的现状,认为高校思想教育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增强大学生的身份意识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发挥民族英雄的楷模作用,促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亟需提高.为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塑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体制;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室;提升理工科院校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的传统文化素质与育人能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凝练大学精神;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理工科学生群体个性特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备受关注,大学生也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力量.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在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灵魂、精神高尚的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省既是一种促进自我提升的道德品格,也是一种自我省察的方法.将中国传统内省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时代要求的需要,也是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效果的创新举措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之道活态传承的需要.将中国传统内省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中,开展内省教育,可将课堂作为载体,并通过把准教育定位、激活学生思维、更新理念方法等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否具有务实作风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务实作风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领,我国传统文化,例如《弟子规》可为大学生务实作风的培养提供精神食粮,应引导大学生学习钻研典籍,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传递正能量,培养务实作风.  相似文献   

8.
目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传统文化缺失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弱化问题,在传统文化缺失问题上表现为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失调,西方文化甚嚣尘上;漠视传统文化与道德,功利主义思想抬头.在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弱化问题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认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精神空虚与颓废现象;对传统文化中"谦让"和"宽恕"知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际紧张现象.治理传统文化缺失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弱化的基本对策,政府及其主流媒体要重视与引导,发挥其主导作用;媒介组织应将社会利益始终置于首位,强化使命担当;将中华传统文化有益营养融入校园文化,构建认知平台.  相似文献   

9.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高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人文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女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传统文化的偏见,用人单位的局部利益驱使、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尖锐、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形成女大学生困难就业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完善法制建设,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增强自身的就业应对能力等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素,论述了中国梦视阈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注意的问题,认为应改进传统教育内容与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实现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选择;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于实践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要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即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养料、重视人文科学、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认清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展现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红色文化激励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5.
赵越  高桂银 《新西部(上)》2010,(4):113-113,107
本文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出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建议:一是学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在繁荣有影响力的"品牌"组织与体育活动;二是应向师生灌输最新体育理念,更新传统旧观念;三是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固体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第一,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因而它并没有过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和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第二,我们在处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时,要克服两种倾向;第三,目前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存在着误区,应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瞿敬平 《黑河学刊》2012,(5):128-129,17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光大民族精神的生力军。高校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前沿阵地,应开拓"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应着重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文化、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体路径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中国传统节假日文化越来越被重视,高校在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一定不足,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人文环境;更新教学理念,一、二课堂相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文化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状态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自信心。文章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不足,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出发,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师讲好文化自信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以期能够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各大高校应该对优秀的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举办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高校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深渗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当代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