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家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严谨。“我是1978年3月上的北大,但是在1977年参加的高考,属于77级,这个是要讲清楚的。”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经历颇为丰富。“文革”开始时,他在读初中二年级,17岁时他下乡到了黑龙江,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崔永胜,山东蓬莱市崔家村人,54岁,这位被新闻媒体推为中国“桃王”的农民桃树科学专家,叫年前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贫穷迫使他中途退学,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党的好政策使他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从自卑到自强,从农民的儿子到走出小农的心态,从普通农民到中国第一个由农民个人办的桃树科研所的所长,从只求能吃顿饱饭的农村孩子到建设“国际示范”桃园的中国“桃王”,他一次又一次捏碎着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是,他却用科学知识搞出了30多个震惊世界的桃树优良品种,他用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今年48岁的陈培业,初中毕业后开了一家裁缝店,从17岁一直干到44岁。他的裁剪技术远近闻名,生意多得做不完,最高峰时,15台缝纫机加班加点地加工服装,使他年收入达2万多元。在外人看来,陈培业继续干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然而,1998年5月,陈培业突然宣布改行。对此,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神经病”,就连老婆孩子也不同意这一决定。  相似文献   

4.
阿莲 《经济改革》2009,(4):42-44
他3岁时便能装电脑系统,7岁时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做“徒弟”,并被一家软件公司高薪聘请为部门经理。然而,这样一位天资聪慧的孩子,却连“2+1”等于几也难以算出,连简单的汉语拼音也念得结结巴巴。为此,他的家人在对他的教育方法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夹在大人中间的他突然“疯”了——  相似文献   

5.
宗新建 《经贸实践》2006,(11):48-51
40多岁的周水虎有时候都不太相信,短短几年间,他已经由一个“小作坊“的合伙人,变成了“富甲一方”的“老总”,至少在他那个村,他已经算个不大不小的富翁了。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走了,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没有等到新年的到来,也没有等到他1月4日过60岁生日的那一天。 史铁生是曾经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之一,而且正是在延安的这段经历,对他从懵懂少年到“轮椅作家”的人生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正如他当年的插友李子壮先生所说,“如果没有三年黄土高坡上的插队生涯,史铁生绝对不可能被那么多人称为。中国真正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晓莉 《经济纵横》2004,(2):37-37
华商“电脑巨子”王安淡到他的成功时,讲过一个猫嘴夺雀的故事:在他6岁时,有一天他外出玩,突然树上掉下一只麻雀,他很喜欢,决定带回家喂养,走到家门口忽然想起妈妈不许他在家养小动物。他只好把麻雀放在门后,急忙进屋求妈妈允许。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他兴奋地跑到门后,不料小麻雀不见了,只见一只猫正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为此,于安伤心了很久,觉得自己没能及时抓住麻雀生还的机会。这故事影响他一生,让他在生意中认识到“快者生存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经济纵横》2004,(1):12-12
今年31岁的辽宁人张兴国是一级厨师,他从抚顺到锦州,再到山东济南,10多年颠沛流离就是因为他“不合适宜”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2003年6月,经过中国野生动物协会等有关组织批准,张兴国正式成了中国绿色厨艺大使。张兴国目前在葫芦岛市边工作,边向同行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9.
里风 《经济视角》2008,(5):16-21
善出奇兵的“少帅” 所谓的“少帅”,一般指的是第二代接班人,但这里不是。丁水波是第一代的创业者,他17岁时就创业,如今他的公司年销售额20多亿元,拥有员工4000多人,而他的年龄才39岁。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不做寿”。1943年,延安各界提议给毛泽东的50寿辰搞庆贺典礼,中央一部门的负责同志写信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最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到毛泽东54岁生日时,正值1947年党中央“十二月会议”期间,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又想给他做寿,但是他坚决不答应,并且讲出了三大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我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三是我才五十四岁,往后的日子长着哩,做寿是不会使入长寿的。”  相似文献   

11.
余江 《新经济》2006,(6):15-16
“低调”、“内秀”是他留给外界的印象。从宏基到明基,再到明基逐鹿,“江湖”对他来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他就是洪宜幸,一个因企业内部创业出色而声名鹊起的职业经理人,一个视企业文化为生命企业家,一个内敛而不失幽默的台湾人。  相似文献   

12.
王信川  庞建新 《经济》2005,(5):48-49
今年66岁的吴建民,儒雅、内敛,新中国资深外交官,从时常谈笑于政府首脑出席的大小场合,到退回静谧的大学校园,却仿佛更加身体力行他关于“外交资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日行一创”,是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激励自己的座右铭。提到它,这时还有一则生动的逸事。 奥斯本没有上过大学,21岁那年失了业。一天,他到一家报社应考,主考人问:“你有多少年的写作经验?”奥斯本回答:“只有三个月。不过请你先看看我写的文章吧!”主考人看完文章,对他说:“从文章来看,你既无写作经验,又缺乏写作技巧,文笔也不够通顺;但是因为内容富有创造性,决定录用你三个月试一试。”奥斯本由此领悟到“创造性”的可贵。  相似文献   

14.
从一个纺织厂下岗工人,到大红大紫的中医“大师”,张悟本经历了13年。13年间,张悟本没停止“折腾”,他口才好,卖商品、保健品,上函授班。最重要的,他遇到了几个“贵人”。  相似文献   

15.
李蕊娟 《经济改革》2014,(10):28-31
2014年9月27日,一代文学大家张贤亮因病猝然离世,享年78岁. 从养尊处优的名门少爷,到饱受22年劳教之苦的“右派”,再到名震中外的伤痕文学作家、拥有亿万财富的西部影城董事长,乃至整个宁夏的“形象代言人”,张贤亮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可以多么悲惨,也可以多么辉煌。  相似文献   

16.
见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时,他正在评点坐在他对面一位学生的论文。《经济》记者在旁边等候时发现,魏杰的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十七八岁就接触到经济学的他,对经济总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媒体常用“快人快语”、“常有惊人之语”、“力排众议”、“谈锋健锐”来形容他。  相似文献   

17.
《经济纵横》2004,(4):1-1
张立春,现年79岁,他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中,被魏巍称作“小老虎”;他是电影《上甘岭》里英雄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之一;他孤身打死4名近2米高的美国兵,俘虏12名美国兵。有人说:“他就是活着的黄继光、董存瑞。”“合上功劳簿,我就是普通劳动者。”离开战场40余载,那双拿枪的大手,拿起了铁锤,默默地做起了修鞋匠人。40多个春秋,他从未向党和政府索取过什么。因此,有人赞扬道:“他走下战场还是英雄!”  相似文献   

18.
王玉琴 《经济改革》2014,(10):46-47
从“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到“高产小演员”,他不断带给人们一次次惊喜。导演杨亚洲评价说,他“非常聪明,特别是在表演方面,非常有天赋,入戏非常快。你不可能不让他出名”。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机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时,69岁的谭良智老人被找到了。多年间,他一直坚持到深山采药,然后制成中药,乡亲们来看病时,如果不是急诊,他一般不会用西药,而是用这些价格低廉的中药治病。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并未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而是担忧自己走不动时,谁来接他的班?  相似文献   

20.
王新同 《经济改革》2013,(12):38-41
一位内蒙汉子,破天荒地到美国买下一个13万亩的农场,大面积种植苜蓿,然后运回国内。如今他成了名扬北美的“中国草王”,就连奥巴马总统都知道他的故事,加拿大《渥太华时报》更是称他为”点草成金”的“绿色魔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