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 《北方经济》2007,(10):92-93
政府生态责任是指政府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以及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约束等责任。由于人对自然关系的依赖性以及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环境及其所有资源都是作为人的生产条件或劳动对象存在着。在工业化社会里,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攫取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2.
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突破生产发展的资源瓶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减缓农村生态恶化趋势,走生态文明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3.
蓝天绿草的自然风情、沁人心脾的甜润空气、苍山碧水的生态环境、悠然恬静的人居秩序……这是一幅优美的生态城市画卷,也是责任政府共同的追求和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又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生态环境属于纯公共物品,从理论上讲应该而且只能由政府提供。各级政府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并且效益低下。该文认为应该通过生态恢复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巩芳  盖志毅  长青 《乡镇经济》2008,24(2):70-73
财政收入是各级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基础,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环境质量,因此,在内蒙古各旗县尤其是33个牧业旗县就存在着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文章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为例,具体分析了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草原生态矛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平 《新西部(上)》2007,(1X):22-22,24
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又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生态环境属于纯公共物品,从理论上讲应该而且只能由政府提供。各级政府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并且效益低下。该文认为应该通过生态恢复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2017年两会就生态环境问题还特别进行了新的强调。本文基于苏北地区政府生态伦理制度的现状,对其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后,进一步提出了苏北地区政府健全生态伦理责任制度的必然性,最后从思想、物质以及监督三个角度提出了健全生态伦理责任制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愈加凸显。因此.要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友好地对待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长存.  相似文献   

9.
随着和谐社会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是物质财富的制造者,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企业坚定不移地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制度安排。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在信息披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这说明经济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归功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因此,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作为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备有多重生态功能(涵养水源、河道分流、洪水调蓄等),还支撑着海滨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发展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协助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政府做好今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是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目标。传统市场经济中的环境资源配置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加以矫正。政府是推动循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责任主体,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推动循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耦合能够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瑜 《魅力中国》2014,(8):256-256
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珠三角在21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对珠三角生态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及产业结构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实行生态功能区划、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体系,优化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实现城乡融合,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探索生态经济在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创新政府对生态经济的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体现到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工程建设、民众生活和政府监管各方面,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在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征程中,除了注重生态环境之美的打造,更要注重人的心灵生态之美的塑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对青海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才是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问题频发.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偏弱,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由大众传媒、政府、社会组织、立法部门、人民群众所组成的对企业生态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从而使企业承担起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环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的规划与引导,以休闲体育--这一朝阳产业为突破口,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为一体.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既注重了人的全面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治理关乎浙江生态安全和工业文明,是"美丽浙江"建设绕不开的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怎样协调好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当前,钱塘江治理需破解的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上游被动式治理与下游高标准要求存在事实偏差.一是上游在责任压力下"被动式"治理.钱塘江上游(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地区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和重视惯性地超越生态保护,治理钱塘江更多是来自上级政府责任考核的压力.当地自发性动力不足,群众参与度不够,流域保护与治理处于被动局面,投入巨大,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曾云  许信胜 《开发研究》2007,(5):123-126
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具有外部经济性,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重建对西部地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或较大区域的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对政府和企业在生态环境资源重建中的博弈做了分析,试图就环境资源的重建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现在大部分的政府和企业不仅仅只看重GDP的增长,更把保护环境纳入到了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中。因此,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已经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工作重点。研究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的关系与对策旨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使企业和地方政府,经济与环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