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成品油市场的开放,跨国石油石化巨头纷纷抢滩中国成品油市场,国内成品油市场上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一枝独秀”的格局将演变成国内成品油零售企业与跨国石油巨头百舸争舟的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为过去13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85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85%。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594亿吨,同比增长14.8%。2007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高价格刺激了国内油品出口,并使燃料油进口量缩减13.7%,降到2412万吨。2007年秋季的“油荒”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不惜亏本大量进口柴油和汽油,以解国内市场“燃眉之急”。受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炼厂增产和液化天然气等替代燃料发展的影响,2007年中国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降幅达28.6%,由上年的521万吨降到572万吨,进口量萎缩到10年前的水平。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长可能仍高迭10%或更高,油品需求保持旺盛增长,石油净进口量预计达2亿吨左右。国际油价空前高涨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可能继续阻碍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实行。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改委3月19日晚间下发通知,20日凌晨起上调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汽柴油价格均上调600元/吨。此番调价后,相当于全国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44元和0.51元。以93号汽油为例,海南市场以8.99元/升的售价位居全国第一,北京、上海等内地10余城市均迈过了8元/升的门槛。至此,国内油价宣告正式步入"8"时代。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高成品油价格的通知》,从2009年子月25日零时起,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其中汽油上调290元/吨,柴油上调180元/吨。《通知》主要内容如下:1)供军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储备用汽油和柴油(标准品)价格分别上调至5730元/吨和4990元/吨。2)供铁道部等专项用户的汽油、柴油最高供应价格分别上调至6130元/吨和5390元/吨,其中供林业、农垦用汽柴油供应阶格暂按供军队用油价格执行。非标准品最高供应价格由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品质比率确定。3)对符合资质的民营批发企业最高供应价格按最高零售限价扣减400元/吨确定。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供应价格相应降低,保持价差不小于400元/吨。4)等额下调各地汽油和柴油最高零售限价(具体见下表)。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最高零售限价范围内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5)在配送条件下,批零差价不得小于300元/吨,最高批发价按最高零售价格扣减300元/吨确定;合同未约定配送的,最高批发价格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在300元/吨的基础上,再考虑运杂费因素确定。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批发价格也要相应降低,保持批零价差不小于300元/吨。非标准品最高批发价格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按品质比率确定。  相似文献   

5.
奚震 《中国石化》2009,(10):14-15
GDP是个“大油缸”,能舀出来多少“油”取决于这口“缸”能装多少“油”。贵州GDP这口“缸”2008年仅占全国GDP的1.1%,预计2009年增长12%左右。按照贵州GDP对成品油0.6~0.7的弹性系数推算,市场增量有26万吨。有这么一个刚性需求,贵州市场将呈‘缓坡式逐步上升’趋势”。这是贵州石油总经理鲁广余对贵州成品油市场的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6.
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对加油站收购的策略尽管各不相同,但却向市场透出同一个信息:加油站,正在成为商战新的焦点。目前,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世界三大石油巨头已经进入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到2005年,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届时,“洋巨头”所拥有的技术、品牌、经验等  相似文献   

7.
王志东 《中国石化》2004,(10):52-53
面对成品油零售批发市场将要全面放开的新形势,近年来湖北石油背水一战,将优化物流、增量降费和拓展市场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突出以效益为中心,追求理性化经营,全力以赴提高零售和配送量,下大气力推进内部改革,一手用“加法”扩销增量,一手用“减法”降低成本,加快企业有效发展。2003年实现销售量和零售量比2002年分别增长7%和20%,并超额完成利润目标5100万元,同比翻了四倍;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量171万吨,完成利润达到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77.7%,创湖北石油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8.
2002年1-10月份中国石油市场原油从应充足;在总量调控下,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供应略小于需求,库存下降;受国内外双重影响,,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波动呈现出规律性,汽柴油零售中准呈上升趋势,市场流通秩序有所好转。展望2003年,虽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使石油需求快速增长,但经济质量的提高将使石油需求同比增长率略有下降,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使油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003年中国原油供应将保持稳定和充足。原油加工量将达到2.2亿-2.3亿吨,汽油,柴油,燃料油,石脑油,煤油,LPG的产量比2002年均会有一定幅度增长。预计汽柴油年平均价格将与2002年水平接近,市场运行相对平稳。国家将进一步调控国内石油市场,国内石油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成品油流通领域仍存在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其中企业层面问题的解决可望在国家政策取向和石油公司实际需要等因素的是影响下取得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较2009年全年增速加快了2个百分点,支撑成品油供需基本面向好。中国三大类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表观消费量1.17亿吨,同比增长13.8%。其中,柴油消费量7489万吨,同比增长16.3%;汽油消费同比增长8.4%。这既与经济增长和相关刺激消费政策有关,又与主要用油行业的运行特点密切相关;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也为上半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走高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上半年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同步增长,成品油资源过剩状况加剧。下半年,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将低于上半年;中国经济和工业生产增长面临回调压力,成品油需求增长将明显回落,预计下半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1.22亿吨,同比、环比均增长4%。同时大部分新增炼油能力将在下半年释放,供应过剩的局面将继续强化。建议国内石油企业认清市场形势,及早做好应对措施,力争实现成品油资源生产和销售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3年中国石油(原油加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幅增长;35.6%,达到创记录的9759万吨。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分别达到8299万吨和1459万吨。在国际油价高涨和石油进口量大增的双重影响下,石油净进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7%。200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增长10.8%,达到2.426亿吨,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从一年前的52%扩大到58%。在SAES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超过了所有分析家的预测。2003年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在内的成品油表观需求量(产量加净进口量)的增幅达到9、5%,如果加上润滑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增幅则高达12.4%。2003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已达到约;36%。2003年三季度后期从南方蔓延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电荒”、“油荒”和“煤荒”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敲响了警钟。预计受经济增长的带动,2004年中国的油品需求依然会强劲增长,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将减少,石油净进口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1.
国际油价持续高位促使美国成品油价格也不断攀升,美国汽油和柴油零售均价都创出了历史新高。美国独立市场调查机构伦德伯格公司最新统计显示,美国自助零售无铅汽油均价每加仑比前上涨6.9美分,达创记录的3.26美元;柴油均价较前上涨26.75美分,达4.06美元的新高。分析师认为,随着舂夏季节到来,预计汽油和柴油价格还可能继续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已经给消费者和运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3号,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事务最高委员会表示,作为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愿意保证石油供应,加强与产油国和主要消费国的协调,以维护世界原油市场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已征收34年的“汽油临时税”4月1日凌晨到期后,每升汽油有25日元(约合25美分)的降价空间。日本民众纷纷开车前往加油站,享受降价汽油。3月31日晚些时候,日本国内每升汽油平均售价为143.84日元。4月1日,这一价格已降至130.89日元。日本1974年开始实行“汽油临时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4月1日到期后继续征收,日本执政党联盟控制的众议院2月29日通过延期征收议案,但这一议案遭到在野党控制的参议院反对。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大省,2000年以来,其成品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高速增长,消费弹性先升后降,消费强度逐年下降。“十二五”期间,预计全省成品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将逐年降低,2015年成品油消费量或将超过1000万吨;需求柴汽比开始由升转降。从供应格局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是四川成品油市场的主、辅供应商,社会经营单位和地方炼厂起补充作用。从运输方式上看,主要依赖铁路和管道,公路和水路运输比例较小。为了提高未来的成品油供应安全程度,建议四川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快铁路网和成品油分支管线网络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油改气”与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高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发改电[2011]113号),从2011年4月7日零时起,国内市场汽油和柴油(标准品)价格分别上调500元/吨和400元/吨。《通知》主要内容如下1)供军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储备用的汽油、柴油(标准品,下同)价格分别调整至8580元/吨和7730元/吨。2)供铁道部等专项用户的汽柴油最高价格分别调整至8980元/吨和8130元/吨,其中供林业、农垦用汽柴油价格仍暂按供军队用油价格执行。非标准品最高供应价格由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品质比率确定。3)对符合资质的民营批发企业最高供应价格按最高零售限价扣减400元/吨确定。当市场零售价格降低时,供应价格要相应降低,保持价差不小于400元/吨。4)等额上调各地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具体见下表)。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718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0.7%。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6940、77万吨,同比增长了15.2%。原油净进口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首次超过31%。含硫原油进口量上升到2410万吨,增幅为2.8%,约占原油总进口量的35%。苏丹成为非洲对华原油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来自苏丹的份额油达到642万吨,增长了29.2%。成品油进口量为2035.20万吨,同比下降了5.1%。成品油非国营贸易未对国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成品油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070.81万吨、增长了15.6%,其中汽油出口突破600万吨。预计,200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仍将保持上升势头。成品油进口配额数量为2530万吨,其中非国营贸易为530万吨,配额中大部分仍是燃料油。2003年由于国家新标准16家机构从事非国营贸易,石油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但是柴油进口的少量增加还不足以影响国内市场的供需结构。中国石油进口量在不断上升,进口石油的一半左右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而中国缺少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手段,因此石油供应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16.
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发改电[2013]166号),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决定将汽柴油(标准品,下同)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5元和225元,折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17元和0.19元,调价执行时间为8月30日24时。供军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储备用的汽柴油价格分别调整至8705元/吨和7870元/吨。供交通、民航等专项用户的汽柴油最高价格分别调整至9105元/吨和8270元/吨,其中供渔业、林业、农垦用汽柴油价格仍暂按供军队用油价格执行。非标准品最高供应价格由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品质比率确定。等额调整各地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具体见下表)。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其他相关价格政策按《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执行,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另外,通知还要求三大国有石油集团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并督促所属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成品油市场动态监测,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7.
湖北石油荆州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转,围绕企业管理转,围绕确保队伍稳定转”,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亲和力,有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企业改革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2003年,荆州石油成品油销售30万吨,其中零售销量22.5万吨,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6月,我国原油加工量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9%,达8111万吨;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和重油产量合计为5229.92万吨;成品油消费量为4295.35万吨(主要为汽油、煤油和柴油),比上年同期增长2%;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1.09%,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均呈下降趋势。为了遏制国内成品油市场油价下滑,从年初开始,国家、中国石化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6月初,国家改革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出台。但由于市场供大于求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再加上进口油和走私油的冲击,致使油品出厂量和销售量急剧下降。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将是规范市场的经营秩序,为新价格政策的顺利执行创造条件。为此,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使价格改革的配套措施尽快到位。2.加强成品油的“源头”管理。3.建立健全市场监督机制。4.加强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协调。预计,四季度市场有望趋于好转,价格将走出低迷。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5年,在国际高油价的影响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比上年下降了5.2%,降为14361万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加快,使得原油净进口量仅增长1.4%,达到11902万吨;进口燃料油和采油大幅减少,汽油和柴油出口增加,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4年的2642万吨减少53.9%,降至1746万吨;高价格还抑制了对进口液化石油气的需求,进口量5年来首次下降,由638.61万吨降到614.12万吨。乙烯新装置投产使石脑油进口大增,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同比增长5.86倍。石油净进口额比上年增长14%,达到491.97亿美元。展望2006年,建立节能型社会的需要将推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比2005年有所加快。预计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增长6%,达到3.33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2005年暂时降低后,2006年将稍有回升,但可能仍低于2004年的49%。  相似文献   

20.
专家点评     
开放的中国油气市场及石油石化业蕴含巨大商机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供需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WTO日程的逼近,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全方位对外开放,这必然为中外投资者带来诸多商机。从1993年起,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石油980万吨。2000年我国净进口原油5982.75万吨、成品油977.51万吨。预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1.65亿吨和2.40~2.50亿吨。2010年以后天然气供应也将出现缺口,初步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