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就业》2007,(7):13-14
2006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援助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突破工作难点,着力援助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全面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并轨遗留问题的提前解决。目前,全市有669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占社区总数的69%。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有13.5万人在社区实现了就业;23.9万并轨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2.
裘梦露 《中国就业》2013,(10):38-39
当太阳在头顶上火辣辣地照射着,强烈的阳光直射得人眼睛白晃晃,吴英芳早已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工作。如今,上门走访、掌握社区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已是吴英芳每天的必修课之一。为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状况,吴英芳勤于跟踪了解,准确、及时记录社区内失业人员的就业动态,并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多方面、多渠道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现在,双东坊社区的劳动力就业率已达到99%,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了92%,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社区也连续四年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在去年7月份举行的全国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上,吴英芳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3.
陈伟  蒋毅 《中国就业》2012,(5):22-23
近年来,南京市立足本地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创塑劳务品牌,打造"新南京人"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得出,带得动,留得住"。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2.77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7.2%。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 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迭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丁杰 《中国就业》2008,(4):46-48
去年,劳动保障部在沈阳召开全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座谈会,全面部署“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并具体提出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等要求。所谓“充分就业社区”,根据座谈会上张小建副部长讲话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充分和素质的提高;二是就业渠道畅通,市场化就业和创业环境宽松;三是适当的、社会可承受的失业率,失业人员有基本保障,并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状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功能,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社区就业工作,进而为构建和谐社区、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龙苑新寓社区发挥"服务型"社区特色,扎实开展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常州市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等距相望,是一座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该市抢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机遇,主动顺应当前就业形式多元化和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的的特点,紧紧依托社区阵地,大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示范社区”、“创业型社区”活动,就业创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万人,完成目标的116.4%;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万人,完成目标的211.1%。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300人,完成目标的310%;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4%以内,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目前,全市已有185个社区成功创建江苏省“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93.4%。主要做到“十进社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重点的“社区就业工程”,并在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日,本刊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称一些保险机构以进住"养老社区"为噱头吸引消费者,通过不实宣传或模棱两可的讲解,给消费者造成购买其保险产品即可进住或有机会进住"养老社区"的印象。记者从北京市保监局获悉,截至目前,监管部门没有审批或备案过与"养老社区"进住挂钩的保险产品,市场上也没有保险产品明确提供此类延伸服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20日,济南市市中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全省第一家区县级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秉承"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服务理念,力求市中区40万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一年多来共办理业务1988件,培训6024人,4000余人实现就业,得到了各级领导、兄弟单位和农民工朋友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真正成为了农民工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1.
汪良元 《中国就业》2013,(10):32-33
近日,位于县工业园的江西省耀宏工艺有限公司迎来了15名特殊的新员工,他(她)们都是残疾人。"能到公交车接送、月薪1千多元的工厂上班,老板对我们又非常的关爱,这在过去是怎么也不敢想的事。"家住宜春市宜丰县新昌镇耶溪社区的刘书洪拉着笔者的手饱含热泪地说。这是近年来宜春市宜丰县抓就业创业工作,按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主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发挥社区、村组与群众"离得近、叫得应、帮得上"的特点,以社区、村组为轴,大力实施"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服务,把密切联系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15,(3):36-37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千家万户。促进就业,社区是个大舞台。面对基层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增,许多工作方式和模式需要升级完善。2014年4月份,青岛市市南区人社局结合区域实际,联合市人社局探索研发了"数字就业系统",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分析、处理和管理基层就业工作,将近一年来,"数字就业系统"获得了完善和发展,实现了基层就业体系、工作模式和服务内涵的新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新梁街社区地处湖南湘潭市中心商贾云集之地。几年来,社区把“人本服务”作为社区就业的宗旨。扎实推进平台建设,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得到了原劳动保障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全省首批“充分就业社区”和全市首批“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本着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困我帮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民情就业工程。按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要求,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服务标准、实行长效管理、多形式开辟就业渠道,打造社区再就业工作绿色通道,将社区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为再就业工作搭建起科学化管理平台,为构建和谐天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社区区位优势,力促社区内失业人员就近就业,今年初,古塔区福德社区以辖区内各居民楼为单位,建立了“就业信息快递站”,着力做好对社区内就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失业人员开通一条就近就业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6.
“群众无小事,就业重如山。”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六号院社区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促进社区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构建起亲情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扶持、服务促进、重点援助等措施,大力促进社区各类群体就业,取得显著成效。六号院社区因此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首批百家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也是焦作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  相似文献   

17.
玉羊  陈梅 《乡镇论坛》2011,(32):24-24
于有娟放弃在省会城市合肥就业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大学生村官。为更好地服务乡亲们,3年来,她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全社区680多户居民的家。如今,社区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这个精通法律的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在各级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宁晋县上城嘉苑社区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工作思路、精准服务施策等一系列措施办法,扎实推进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2021年,该社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保持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稳保就业中表现突出,带动了县域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了"小社区、大就业"的典型引路作用,近日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相似文献   

19.
叶子 《东南置业》2014,(11):56-61
“老有所居”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晚年愿景。时至今日,“有所居”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对“夕阳时光”的美好憧憬,要住得安全方便,要住得健康舒适,更要住得惬意自得,正成为现代人对于养老的新定义。本期案例来自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的正兴养老社区体验中心。在这里,贴心却不落伍的装修设计让每一位选择此地的老年人都感受到晚年的生活也可如此惬意!  相似文献   

20.
杨红  魏登丰 《中国就业》2010,(12):35-36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造成的影响,济南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训促就业为统揽,围绕就业搞培训,努力在企业聘岗就业、社区协助就业、农村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上下功夫求突破,着力打造“培训-就业”绿色通道,促进劳动者广泛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