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建立宪法监督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监督工作实施仍不尽如人意。文章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类型的宪法监督制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必须把宪法监督权分为最终决定权和强制性建议权,分别由立法机关和专门机关行使,这两个机关构成宪法监督主体(复合宪法监督主体),其中立法机关行使最终决定权,专门机关行使强制性建议权。  相似文献   

2.
建立宪法监督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监督工作实施仍不尽如人意.文章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类型的宪法监督制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必须把宪法监督权分为最终决定权和强制性建议权,分别由立法机关和专门机关行使,这两个机关构成宪法监督主体(复合宪法监督主体),其中立法机关行使最终决定权,专门机关行使强制性建议权.  相似文献   

3.
薛天德 《魅力中国》2014,(12):302-302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重新认识宪法的重要性,明确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在于依宪执政;明确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机构和运行机制,及时纠正不符合宪法规定的各种违宪行为。  相似文献   

4.
宪法监督是保障宪法实施、实现法治秩序和维护公民权利等的重要制度。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但也存在不足与缺憾,从而制约了宪法权威的树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未来应通过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确立宪法诉讼和明确违宪制裁等,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5.
邓肄 《理论观察》2012,(4):46-47
宪法解释权的产生,源于宪法适用主体的多元性。由于宪法适用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存在各完法适用主体对宪法理解的不尽一致。为消除对宪法解释的不一致,保障宪法权威,维护宪法秩序.就必须赋予一个专门机关以宪法解释权,由它对宪法进行最后的权威解释。宪法解释权的本质是一种终极性的裁判权,而不是对于宪法解释的垄断权,因此它并非宪法适用的前提,宪法解释权的授予,不应以民意为归属,而应以智慧为考量。  相似文献   

6.
韩杰  潘凯悦 《魅力中国》2013,(29):324-32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强调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政的宗旨和目的。有学者指出人权和公民权问题,不仅是宪法和宪法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是宪法和宪政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是宪法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现行宪法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法制保障。因此,深入学习宪法,始终忠于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伟 《发展》2006,(12):102-10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调整的是国家根本性或全局性的问题,而且对根本性或全局性问题“作非常原则性的规定”,这决定了宪法比一般法律能在更大程度上承受政治、经济、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即宪法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宪法的适应性,一是指宪法的内容必须准确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不能和现实需要脱节;二是指宪法所具有的通过自身的应变方式使宪法的内容适应政治、经济、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宪法以其国家强制力对法律、行为合宪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贾清 《北方经济》2014,(12):28-29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在党的决议文件中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决定》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詹吉有 《发展》2015,(2):50+54
一、维护宪法权威,依法履行职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维护宪法权威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做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才能顺利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权才能真正落实;同时,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职能的发挥,宪法在国家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12月22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其中,除了建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外,中共中央还建议进一步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中共中央建议,以上条款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  相似文献   

12.
从宪法角度对未成年人性别平等加以保护,不仅是宪法平等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宪法实践中对女性权益的重点关注内容。结合当前我国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共同要求,从宪法的高度,利用宪法的权威和提纲挈领作用,提高法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可诉性,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模式,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性别平等保护的法制演进和发展演绎。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宪法文化之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和弘扬宪法文化的前提是明晰宪法文化的构成。文章从宪法文化构成内涵谈起,将宪法文化构成分为四部分,并指出各部分涵义及在宪法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从完整性和层次型两大标准入手,论证其划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上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规定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还有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它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性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形式制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构和弘扬宪法文化的前提是明晰宪法文化的构成.文章从宪法文化构成内涵谈起,将宪法文化构成分为四部分,并指出各部分涵义及在宪法文化体系中的地住与作用,最后从完整性和层次型两大标准入手,论证其划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性法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性法律作为中国宪法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宪法性法律还存在着原则性太强,一些重要的宪法性法律缺位以及制定机关和修改机关比较混乱的问题,需要措施加以完善,以便发挥宪法性法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这就需要转变若干观念,做到"八变":一、变单纯依靠个人权威为主要依靠法律权威在法治社会,宪法和法律是至高无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一部法律或协定要成为世界贸易宪法或者说具备世界贸易宪法地位,应达到以下标准:必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建立的;公民对该宪法有认同感;该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程度要达到“根本法”的程度。可以说WTO协定具有宪法特征,但还不是世界贸易宪法。  相似文献   

19.
王明旺 《北方经济》2014,(12):26-27
正民主是个好东西,法治也是个好东西。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法治中国的建设蓝图,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标志着中国的法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法治中国建设,基础在理念,核心在限制权力和保护权利,关键在能力。营造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没有法治的权威,再多的法律也难以真正执行和落实。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治国安邦就失去依  相似文献   

20.
从宪政视野来看,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权必须有宪法依据,并受到宪法的规范。外国宪法通常从权力的来源与权力行使方式、原则、义务和责任等对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权进行规范。我国宪法在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权的规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完善宪法规则,以强化对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权规范和促进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