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一种生产活动和经济运行模式,在目前全球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下,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了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在生产与生活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绿色企业是循环经济的特征,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实践的典范,因此可以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建设应采取主动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措施,积极打造适应区域生态循环和演替过程的生态格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根据对以往生态格局规划案例的总结发现,现有规划模式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对主导土地自然演替规律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缺少分析,因而构建的生态格局体系可能存在着生态稳定性差、绩效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工业集聚区规划为例,通过推断土地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区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在适应区域土地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6.
浅论经济管理新模式——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而临资源瓶颈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9):18-22
品牌生态位是品牌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资源维度、功能地位和作用表现,其本质是品牌资源、功能和作用的有机结合体。本文在厘清品牌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品牌生态位具有的品牌发展资源竞争性、发展路径差异性、发展过程演化性、内外关系协同性的本质特征,基于系统论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总结了品牌生态位的环境适应规律、结构有序规律、内容充实规律、过程控制规律、动态平衡规律和发展延续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品牌生态位发展演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要培育优化品牌生态位,就必须合理构建发展机制,这些机制至少应该统筹考虑品牌生态位发展计划、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艳会  姜冰艳 《活力》2011,(6):268-268
森林分类经营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嗯则和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森林、林木和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照各自的特点和运营规律进行经营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就是在生态公益林区,通过资金的投入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恢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交通方便的商品林区,通过集约经营,大量生产木材,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素质降低、务农积极性下降的情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弃耕或种“应付田”的现象。对此,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将会危及农业基础,并直接制约着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对于农村经济必须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拟从农业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对农业战略地位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规律做初步探讨。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本质  相似文献   

11.
米江霞 《价值工程》2013,(33):319-320
生态文明社会是继人类创造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对工业文明的辩证否定。人类具有内在价值,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对自然价值的回归是生态文明社会建立的价值根据和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企业生态位的选择、控制与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一、自然界的生态位规律 生物界是一个充满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竞争的世界。但是, 我们注意到,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 的竞争而灭绝,反而同那些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同生存、一 起进化。究其原因,就在于"生态位"规律的作用。生态位就是 指一定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空间上 占有的特定地位。所谓"生态位"规律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 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 地方出现;如果在同一地方出现,大自然将会在活动时间或者 是食物来源等方面把它们各自隔开。  相似文献   

1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良性循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的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粗放型的。而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动形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旨在以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经济。以生态经济学为依据,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对发展循环经济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律协同理论认为,规律协同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发生发展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五类规律的制约.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样态,其构建路径不是局部的生态化,而是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人居生态、城市交通生态和城市环境生态"五位一体"协同作用.依此,提出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度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生态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兴的大空隙路面铺装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径流污染物的净化工程,在其阻滞道路径流污染的实际情况中,水流速度对生态透水混凝土净化径流污水的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探究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以路面径流污染物平均单位时间过水量为基础指标,选取其一倍、二倍、三倍的污水水流速度来分别模拟试验,试件选用未掺加净化材料、10%陶粒掺量和20%硅藻土掺量的三组生态透水混凝土,通过试验及其结果分析,探究出水流速度对生态透水混凝土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规律,为生态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 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正确对待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宁波面临着农业生产要素日显短缺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难度日益加大的双重制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4R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通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把农业活动组织成“农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