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买方市场的影响、特征和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及近二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到1997年底,中国不仅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而且一些投资本品甚至基础产品也供过于求,许多行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人们普遍感觉到商品供给丰富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近期刺激需求的着力点应放在投资需求上进入9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形势一改过去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不足、产品相对过剩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到1998年第一季度末,已有65%的商品供过于求;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也由消费品转向投资品及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不仅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而且一些投资产品甚至基础产品也供过于求,许多行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人们普遍感受到商品供给丰富的真实存在,这不能不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对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海南  孙鹤 《经济论坛》2005,(19):30-32
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之后,中国就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处于巨大的贬值压力之下。为了保护国内比较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尚不成熟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也为了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被迫暂时实行了钉住美元的政策。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并且人民币从钉住美元转而钉住一揽子货币。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真正转向,也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一方面,随着教育深化、人力资本投资的快速增加和“干中学”,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长期供过于求的压力下,工资必然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从过去的短缺经济演变为过剩经济。据统计,在工业品中约有75%的产品供过于求,仅有25%的产品供求平衡。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何扩大内需,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为了消除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萎缩与萧条局面,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财政收入政策的效应看,近年来税务部门由于加大了征税力度。国家财政收入呈递增态势。1996‘1997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幅…  相似文献   

6.
1997年以来,福建省电力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电力供需趋向缓和,发用电量增幅明显减缓;购电成本升高,售电单价提高;用户因电价高而选择低谷用电,高峰时以自备柴油机组顶峰。根据目前本省电力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拟作如下探讨。 一、电力的暂时供过于求问题。从以下  相似文献   

7.
唐亮 《财富时代》2003,(5M):16-19
在社会商品供过于求的今天,人们很难再见到抢购的行为、而最近流行的非典却让广州、北京等地的市民重温了一下久违了的抢购场景。不过.这种由于人们的一时恐慌情绪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并没有改变供过于求的总趋势,所以,这种抢购只持续了一天半便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8.
市场营销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企业环境分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短缺经济的困境,国内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和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使市场供求状况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稳定地转为买方市场,市场上的主要矛盾也由过去的商品短缺变为商品相对过剩。从我国&X)余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看,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这比上半年的5.3%高出26.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如此迅速增多,是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面对国内这样一个总体来说供大于求的…  相似文献   

9.
《经贸实践》2006,(3):1-1
一时因过快扩张、产能供过于求、全行业出现亏损的我省化纤产业,2006年初春传来令人欣喜的信息:我省化纤工业2005年实现利润超过20亿元.一举扭亏为盈.为我省“十一五”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又画上一个充满活力的逗号。  相似文献   

10.
据国家统计局对1997年全国613种主要商品统计结果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1998年4月,600多种主要商品已无一供不应求。这表明,我国商品市场已经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状态。买方市场...  相似文献   

11.
杜兆渭 《经济师》2001,(8):164-165
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方面很多,但集中表现为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错档以及某些领域严重脱节。2000年下半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9种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排队,有79.64%的商品供过于求,18.3%的商品供求基本平衡,1.97%的商品供不应求。这一数据给出了一个基本的佐证。一方面不少产品供过于求,与此相关的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产品又缺乏生产能力。这部分产品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以新材料新工艺生产的产品,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如果有足够的资源能力开发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将会迅速拉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2.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而我国的最终消费率1995年只有57.5%,2000年缓慢上升到60%,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消费水平明显偏低。从国内的数字看,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启动消费政策集中出台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只占33%,而2001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上升到83%,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尖锐了。从这点分析,虽然前一阶段启动消费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启动消费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李彦华  张志宽  时旸 《时代经贸》2011,(12):151-151
针对目前金融危机下电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分析了影响电力销售量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力营销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供过于求但质量供不应求的矛盾,所以,应该改进和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志文 《经济论坛》2005,(16):28-30
一、民工荒现象的特点 1.区域性。首先我国总体上并不存在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从2003年4季度以来.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一直稳中有升,但是总体仍然是低于1.即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过于求的,不存在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市场瞬息万变,固步自封则举步维艰。25年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也根本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厂家的地位也凌驾在消费者之上的。而现在时过境迁,根据2005年统计的600种商品中,89%是供过于求,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大了,品味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2005年中国内地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5.5%,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拐点理论"拘泥于上世纪战后50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一种抽象理论假设,不可能预测和解释以后几十年乃至更长远世界技术革命和经济供过于求的基本趋势,劳动力就业依然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市场供过于求基本特征分析,中国更现实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口劳动素质,改善就业结构和形态,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8.
江南 《江南论坛》2005,(3):58-58
采矿、金融等行业人才供不应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人才却供过于求。上海市职介中心日前发布的2004年度职场行情显示,该市有八大行业存在人才供需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你怎么看? 与其说国内产能过剩,不如说国际需求锐减,从而引发供过于求与同质低价竞争,造成经营维艰。这怎能以“过剩”二字简单定性了结,而那条柳暗花明的救赋与重生之路究竟在何方?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由量的积累至今已发生了质的飞跃,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状况根本结束,大多数农产品已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一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至1997年,据国内贸易部调查,有90%左右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生产资料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