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6.6%,其中I类手术使用率为96.9%,II类手术使用率为99.2%,III类手术使用率为100.0%。结论我院围术期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联合用药不当,用药时机不佳,用药过度,且标本送检率低,应加强监管,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12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抽查我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60例围手术期患者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68.33%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90%是预防用药,63.33%是术后用药,43.33%用药时间超过10天。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大环内酯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结论尽管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很普遍。医务人员应对用药情况进行定期进行调查,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纠正,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树立起抗菌药物合理化应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进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7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5%,其中主要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多肽类等。结论目前内科住院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患者用药比例较高,临床应强化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患者7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192例,第二代314例,第三代217例。统计所有患者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销售金额,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耐药情况。结果第一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静脉注射为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比例相当;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217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头孢他啶不合理用药7例,头孢曲松钠不合理用药9例,不合理用药率为7.3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8例,占8.29%,其中消化系统8例(3.69%),过敏反应5例(2.30%),血液系统3例(1.38%),泌尿系统2例(0.92%);临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平均耐药率为33.67%,对头孢曲松钠平均耐药率为57.64%。结论本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在临床治疗时需充分掌握每种药物的应用方法和药理作用,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处方、病历药物应用状况,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1年1~12月的门诊处方4233张,病历366份,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分析药物应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39.95%、住院73.44%;用药合格率处方89.91%、病历21.88%;标本送检率为21.88%;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率99.16%。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合格率低,存在用药过度、过量使用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药物的合理应用与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儿科门诊处方1054张,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处方数、所占百分比及联合用药情况等内容。结果在随机抽取的1054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749张,各类抗菌药物使用由高到低依次为大环内酯类358例,头孢菌素类325例,青霉素类22例,喹诺酮类3例,其他类5例。结论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凭经验用药、用药针对性较差、无指征用药及联合使用不合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我院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抽取其中的9136张,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3502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38.33%。其中,单联使用率口服占68.70%,注射占24.84%;二联使用率占6.45%,不合理用药占6.45%。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1]。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本院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6月出院的757例Ⅰ类切口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7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使用298例,使用率39.4%;无指征用药39例(13.1%);用药频次前三位: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单一用药262例(87.9%),二联36例(12.1%);术前0.5~2.0h给药270例(90.6%)。结论我院围术期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使用药物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调取医院抗菌药物相关数据并对病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年使用率下降至43.1%,抗菌药物送检率上升至59.3%。结论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抗菌药物管理得到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更加规范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实施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以干预前、后骨科手术出院患者病例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抽取骨一科Ⅰ类切口住院病历,整治前536份,整治后695份,设计手术预防用药调查统计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整治前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64.9DDD,整治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14.3DDD,下降率为78.0%。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为整治前59.2%,整治后为98.9%,用药时机正确率上升67.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整治前为7.39天,整治后为1.25天,下降率为83.1%;人均抗生素的费用从866.33元降至167.23元,药品费用下降率为80.7%。结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骨一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有改善,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质圈在提高住院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送检及时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质圈,以提高住院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送检及时率为活动主题,调查现住和归档病历,查阅大小便常规化验结果单,得出平均每份留取大小便标本送检及时率。结果通过品质圈活动,大便送检及时率提高到99%,小便标本送检及时率100%;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明显缩短,大便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由3.8d降低至1.0d,小便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由2.6d降到1.0d,同时也减少了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结论品质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送检及时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护士解决患者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护患沟通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的处方共计5741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使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2438张,占总处方的比例为42.47%,共使用7种抗菌药物,其中口服抗生素888张,注射用抗生素1505张,注射+口服的抗生素45张,以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居前3位.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整治,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人2009年上、下半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特点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从微机管理系统中随机调取3月3日和9月1日两日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分析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等。结果: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主要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联合用药主要以单一品种用药为主。结论: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医院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控水平。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的住院病历共2000份,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对所用抗菌药物按用药人次多少进行排序,对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9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使用抗菌药物的19%。结论建议医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一些可行性措施,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静脉途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1年度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经静脉途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有效病历458份,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 经静脉途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排名前三的科室分别为重症监护室(32.10%)、呼吸科(24.89%)及肝胆外科(19.65%);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肺部感染(39.08%)、腹腔感染(29.69%)、重症胰腺炎(18.56%)、脓毒症(9.39%)等;本院使用最多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为注射用美罗培南0.5 g(38.21%)、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g(26.86%)、注射用美罗培南0.25 g(20.31%);421例送检,送检率为91.92%,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0.40%)、肺炎克雷伯菌(24.23%)、鲍曼不动杆菌(19.71%)、铜绿假单胞菌(14.49%);458份病历中411份病历使用基本合理(89.74%),47份病历存在不同程度用药不合理(10.26%),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包括无科室相关专家会诊(44.68%)、药物选择不合理(23.40%)、用法用量不合理(19.15%)、联合用药不合理(12.77%)。结论 该院注射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仍存在不合理情况,还需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进一步加大药学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1000例接受尿液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其中健康体检标本331份、门诊标本328份、住院标本341份,分析对尿常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 1从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上看,标本标记存在错误、采集时间不合理、容器选择不合适、标本量采集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发生率依次为0.50%、0.90%、0.30%、0.40%、0.50%、0.40%。2在1000例受检对象中,29例患者尿检结果受到影响,总发生率为2.9%。3健康受检者、住院患者、门诊体检者的受影响率分别为1.21%、2.35%、5.18%,其中门诊体检患者的受影响率最高,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标本污染、未及时送检、容器不合格等,通过规范尿常规检验程序,有利于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16—2018年总计7086例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疗程以及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12.73%降至8.44%;术前0.5~1 h给药率从89.90%升至97.11%;用药疗程>48 h比例从28.20%降至4.96%;一、二代头孢使用比例从66.54%升至83.0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骨科、疼痛科等科室。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需继续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的用药现状,从而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小叶肺炎患儿在治疗时的用药情况,对用药是否做到合理化进行分析,主要的分析要素为联合应用抗菌类药物的现状。结果应用的药物共有45种,其中有20种为抗菌药物,占比44.44%。联合用药情况7例为三联,54例为二联,39例为单用。结论治疗小叶肺炎的关键在于保证用药合理,避免出现用药不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就诊率可达儿科门诊的70%~90%,占住院患儿的40%~70%。门诊中的大部分患儿为上呼吸道疾病,多为侵犯鼻、咽、喉,也有约20%的患儿为下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是我国小儿首位感染性疾病,所以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疾病种类之一。本文对我院小儿呼吸道疾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小儿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88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29.647%)、喹诺酮类药物(22.22%)、青霉素类(22.22%)。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