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法必须以尊重和保障纳税人权利为其精神内核。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共同富裕的要求,通过在宪法上确认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在税收立法上完善纳税人权利、在税收司法上护卫纳税人权利等措施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纳税人权利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税收征管法》第64条规定了“纳税人不进行纳税中报”的法律责任,但这一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鼍含糊、不规范和不确定。对不确定税收征管法律概念的解释、适用,除了从税收法定主义与税法解释原则等税法学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对其进行“文义解释”外,还必须针对纳税申报实际工作中的个案进行价值补充予以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都会对法律规范产生影响.具体到税法原则而言,税法原则是指导税法立法和实施的根本准则.在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反避税过程中,法律原则应当起到弥补法律规则运行不足的作用.因为国际税法学界与各国政府都愈发关注无形资产反避税领域各种突出的法律问题,在各国法律规则难以趋同的情况下,反避税法律原则的存在使各国税法能够取得衔接一致的可能性更加容易实现.当然,鉴于知识产权的特性,反避税法律原则在知识产权跨境交易中应当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反避税行为的特征,并且起到指导国内税法立法、完善税法体系、辅助税法解释、界定税法的时代特征等功能,进一步指导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反避税立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不可改变,也为立法实践所验证。民法和税法的"模糊地带"以及民法规范的"自治"与"管制"特质为民法规范进入税法提供了制度空间。处于私法自治的底线考虑,税法应重点引入民法中的授权一方当事人规范、授权特定第三人规范和半强制规范,同时,吸纳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蕴含的立法思想和"管制"资源。从当前的税收立法看,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更适合采取设定技术,但从公法与私法"接轨"的角度审视,导引技术无疑占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远景技术。不管何种立法技术,通过"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实现公法与私法的"接轨",直接考量立法者的立法技术和立法道德。  相似文献   

5.
税收法定原则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税法基本原则,通过法律限制征税权力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本质涵义。税收法定原则的主要功能在于禁止法律漏洞补充、排除行政自由裁量以及禁止税法上的溯及既往。税收法定原则贯穿于我国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各环节,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价值在于构建科学完备的税法体系。深化税制改革的过程也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过程。努力将税收法定原则的应然状态现实化并赋予其宪法位阶、妥善处理税收立法权、严把税收执法关是将税收法定主义落地生根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除《行政处罚法》外,现有有关行政听证方面的立法对听证的适用范围规定的大都笼统。《行政许可法》更是以许可事项是否涉及与申请人及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这样不确定法律概念,确定由行政机关判断并决定是否适用听证程序,是否应当适用听证程序的司法审查问题由此产生。通过利益衡量、实质影响及情况紧急等因素对听证程序的适用予以排除,以及对有瑕疵的听证程序予以补救,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完善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标志着一个巨大的潜在税源的出现,但税法概念的模糊和立法空白导致在传统税制环境下电子商务税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化、非中介化和无国界化的特点使得电子商务对纳税主体、税法原则、课税对象、其他税法因素以及税收征管产生广泛影响,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范。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私法以理论研究为主线的教材编写,独特的概念和庞杂的内容体系,忽视法律适用和本土司法实践,法律适用结果的不确定等问题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无论从学科的产生、学科性质还是法律职业教学的角度,国际私法教学理念都应该向实践性倾斜。具体到教学中,可以以涉外案件的处理流程梳理国际私法内容与体系,从司法和立法实践角度阐述理论和学说,淡化法律比较,突出法律适用,增加本土案例内容以及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税法的核心价值与纳税人权利保护是税收征纳关系的两个方面。从法律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层面审视税法体系的理论基石,对税收属性进行定位,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需要结合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和政府职能改革这一契机进行系统梳理,从纳税人权利本位理念出发,改变长期形成的税收授权立法状态,不仅在税收征管中体现尊重纳说人权利的法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纳税人对国家权力的真正监督和内在动力驱动的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是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确定后的第一部单行税法.该税法具有区间式差异化税率、人性化税制设计、税务和环保协同征管模式等三处亮点,同时存在名与实不符、纳税人的规定有失公平、征税范围与宽税基不协调、税负水平与治理成本有差距等问题.建议我国选择独立型立法模式构建一套综合的绿色税收体系,将农业生产单位(个人)和普通居民列入纳税人范围,扩大征税范围的覆盖面,按污染物排放的所有项目征税,提高税负水平等.此外,为提高税法实施的效果,还需要对相关配套机制进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公约和众多国家国内法中,无罪推定原则的中心词和文本表述结构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直接体现和规定无罪推定的具体内容,已成为该原则的通用文本表述.一国法律是否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与该国法律规范是否采纳该通用表述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当前无罪推定原则的国际文本表述和主要内容,对中国法律中与该原则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可诉性不仅是法律品质的直观描述,更是纳税人权利的抽象提炼。可诉性的实现关涉税务救济的路径落实与纳税人权利的切身保障。我国税务可诉性的数据扫描验证了税务救济程序重塑的迫切需求,行政救济的现实立场却又阻碍着复议制度的全盘取消。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把合理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作为税务救济程序的重构依据,根据税务复议程序和税务诉讼程序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的范围进行具体划分,构建合法性税务诉讼与合理性税务复议的新型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都以立法形式对反倾销这一世贸组织的热点问题加以规范的今天,我国的立法却显得不那么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参照《反倾销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国反倾销诉讼实务,根据我国反倾销实践,针对我国反倾销立法的不足,力图找出一条建立和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维护标的安全是保险法律关系确定后投保人应尽的注意义务,现实中因标的保护义务履行暇疵产生众多保险纠纷案件,其纠纷争点在于立法并未明确义务履行的责任界限和标准,在域外立法考察和评述基础上,通过确认保险标的保护归责的法律标准,以期为司法理论与实践提供明晰的裁判标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纳税人权利的建设和保护应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在思想观念上应重塑税收、税法理念,用崭新的视野认识税收的交换特征和征纳关系法律地位平等性.使征税主体充分重视和尊重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自身也要树立权利意识,提高纳税自觉性.在制度层面上,首先,应将税收和纳税人权利上升为《宪法》规范;其次,要制定并完善纳税人权利基本法,规范税收立法权,明确界定行政主体的税收立法权问题;第三,国家应协助纳税人实现其权利,为纳税人权利实现创造环境,其中主要是改善与纳税人联系最直接的征管机制,使征管由原来的监督打击型变为管理服务型,让纳税人的权利在征纳活动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  相似文献   

16.
探析纳税担保制度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纳税担保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分析现行制度存在问题并予以解决和完善的前提.而如何确定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是追溯参与立法者个人的主现状态还是直接求助法律文本的记载,或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客观地进行抽象,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主张.而对于税法制度特别是纳税担保制度,应当依其法律性质确定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与古代税法不同,近代税法的诞生伴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关注国家债权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近代税法开始摆脱古代税法赤裸裸的财产征收与掠夺,开始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从近代税法的立法进程、价值分析以及对古代税法的突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代税法是从古代侵权法的税法到现代债权法的税法的过渡:国家税权开始得到制约,纳税人权利开始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从立法、司法、执法三个方面对美国纳税人权益保护情况进行研究,从立法、行政执法及行政司法救济方面探讨我国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与借鉴,提出完善我国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建议:完善税收立法,加强立法保护;规范税收执法,防范权力滥用;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加大对税收争议的救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确立,法学研究自此进入了一个"解释的时代",民间法与法律解释的勾连正是当前法学研究司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必然要求,寻求双方联结,具有实然与应然的双重价值,本文试图在文本理论层面上推导民间法在法律适用上的意义模式,探索民间法之于社会主义司法实践的有益成分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理论体系的契合与有效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与税法在性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但税法针对社会行为或其收益分配各个主体的税收负担,在规范对象上与民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同一个主体行为,其在民法上所确定的概念,在税法上是否采用同一定义,则为学界所争议。民法概念有在税法领域中适用的必要性,但基于税法的独立价值,税法仍可对特定对象作出区别于民法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