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对经济运行逆向调节的短期选择,而非长期政策取向,因为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并且我国财政自身也存在着规模、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加上经济矛盾的复杂性,财政政策风险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平衡财政政策不动播,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债管理和运行体系已初步建立,公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公债具有财政,金融双重性,它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所以要正确运用好公债政策,就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3.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不变要素假定,一国经济增长将最终达到稳态均衡和零增长,因此财政政策仅在短期调节经济稳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以及合理分配收入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则无能为力。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合适的财政政策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要保持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技术进步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经济运行逆向调节的短期选择,而非长期政策取向,因为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平衡财政政策不动摇,谨慎地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握时机,掌握力度,控制国债规模,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功能,将其负面作用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5.
文化城市建设具有必要性,它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大力发展。我国文化城市建设须探索其发展模式,形成科学的政策体系。文化城市发展的经济政策包含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国家应当为文化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开发西部 ,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所以 ,要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需要一系列特殊政策的支持 ,特别需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调配合 ,共同向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29个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就长期而言,金融发展是供给导向型的,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就短期而言,金融发展是需求跟随型的,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因此,推动金融发展的政策,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COVID-19疫情爆发,国内外形势已发生极大变化,加之我国宏观经济在此前便开始步入“新常态”,随着不断逼近上中等收入阶段与高收入阶段的分界线,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经济可持续性更加呼唤经济高质量发展,于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依次从紧密联系、联动领域、不同调节范围及侧重点四个维度来观察。财政政策在与货币政策实现协调配合的过程当中,其功能分野各有所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作用突出,而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则要求财政政策更多发挥作用。我国自1992年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历经五个阶段,亚洲金融危机时两大政策双松促增长,而引领经济“新常态”时两大政策一松一稳防风险助转型。当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当特别注重政策工具所依托的制度建设逻辑,加入应对新冠疫情与“六稳”、“六保”等考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上推进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需注重从“逆周期”演化为“跨周期”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控机制优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离不开金融,金融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业的"营改增",合理有效地协调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意义非同小可。本文首先讨论了金融业"营改增"的现状,详细分析了金融业增值税改革的问题及难点,在考虑金融业"营改增"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根本路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都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一的财政手段或单一的金融手段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绩效,财政工具与金融工具互相取长补短、协调配合,共同支持科技创新,成为科技政策的主流范式.江苏在财政协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系统探索财政协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基本路径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武胜利 《西部金融》2007,(10):73-74
以银行资金宽裕、放贷冲动较强为主要特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己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近年境外资本,即大量"热钱"的涌入,是带动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和经济数据全面"低烧"的主要原因.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综合地运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国际协调在内的各项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国际经济协作的背景研究了我国财政理论及其框架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同时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分析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调节体系中的政策走向和作用,还重在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不但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还应当促进更有效的国际经济协作机制的建立,应对来自于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利率、汇率政策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加入WTO的中国也面临着追求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在内部经济存在通缩、失业,外部经济存在顺差但增幅减缓的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要求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我国财政政策施展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的效力不高,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汇率是僵化的,利率、汇率变动与利率平价模型并不契合。因此短期来看要使利率下调、汇率稳定以实现内外均衡,长期则要求利率汇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对经济运行具有很强的启动、调整和刺激功能.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是与其政策体系各组成部分具有的结构性机制分不开的.通过对发达国家财政政策运用实践的分析和借鉴,指出了今后我国的财政政策要把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升级上.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中国—东盟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对外经济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财税政策协调对于CAFTA深化、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我国1979~2013年宏微观经济数据和财政政策要素组成,通过采用结构性VAR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以实证方式解析我国财政政策的演化路径和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演化路径十分清晰,主要基于稳定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调节国民经济和协调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积极财政时期重在促进经济增长,紧缩财政时期重在稳定经济,稳健财政时期重在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总体而言,30余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总体转型是较为成功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下对农村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农村各项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农村的综合发展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金融政策,才能解决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一个农村相对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从金融政策优化出发,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19.
本全面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所产生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本就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论述我国金融业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安全平稳地运行,从而给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之所以存在传导机制是由于财政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往往处于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存在不同的领域间隔,从而具有不同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说明,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以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