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近几年,延边州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极佳,逐渐形成了休闲生态最佳旅游目的地,借此机遇,延边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东北亚重要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要加强绿色旅游物流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绿色旅游物流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对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绿色旅游物流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绿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我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建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及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倡绿色低碳发展,倡导游客文明消费;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产业是构筑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石.通过总结生态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江西省近年来生态产业建设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实施示范推广工程、强化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生态产业统计和评价制度及建立健全法律强制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必然发展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新阶段,其与传统城市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区别。作者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城市旅游经济的性质及作用,即绿色旅游文明;生态旅游文明。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构建川黔渝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对提升其旅游产业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省(市)从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市)到红色旅游产业强省(市)的跨越有重要意义。从红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空间结构、区位、支持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川黔渝构建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群具有切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色故里、伟大转折、长征史诗五大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设想,并提出政府要发挥支持和推动作用;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并制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产品,注重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六方面去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审计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是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换的合理思路和制度支持。在对绿色审计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对绿色审计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进行阐释分析,进而对绿色审计视角下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保护的,提出了“立足保护,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富裕文明的神农架”的方针和建设生存经济示范区、建设国际和名生态旅游萄目标,逐步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子,使经济发展逐步走入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和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其对策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改造三大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产业崛起;积极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微观上重视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是生活的必需品,与人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本文以全国特色城镇的绍兴为例,研究生态文明的难点和建设路径。研究认为应该从理念、价值、责任三个维度加强环境治理,把"生态红利"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点主要有环境治理中的覆盖面窄、城市绿化的薄弱、环保意识的淡薄等,需要探索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全民行动的新模式。为此,首先在理念层面,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其次在价值层面,植入"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推进环境的协同治理;最后在责任层面,构建"政府、企业、市民"责任主导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由"共识层面"走向"全民行动"。  相似文献   

12.
宜昌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正在努力建设成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为此,宜昌将着重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借以支撑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本文对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所蕴涵的生态文化意涵进行了阐明,建议宜昌打造旅游工艺品品牌,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使旅游工艺品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大背景下,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问题被人们所关注,如今花卉产业已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森林旅游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明确福建省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构建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TOPSI S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其中开放发展水平权重占比最大。福建省森林旅游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开放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表现不稳定。据此提出加大创新发展投入,促进森林旅游协调发展,增强福建省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共享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纲领.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旅游创新是推动旅游产业组织演化的根本动力,旅游创新是旅游新业态的来源,而产业融合是旅游创新的实现方式。从产业组织演化的视角,依托福建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工业、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康养、交通等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创新旅游业态,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7.
吕慧  孟雨晴  赵梦霏 《商业会计》2023,(21):113-116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高校会计专业只有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课程,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胜任社会发展和实践应用的需求。文章分析了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依据和面临的困难,基于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整合”两种方法体系,“修订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重视第二课堂”四种实施手段和“改变传统思维惯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三条实施路径,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好的融合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绿色产业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而PPP模式下的产业发展基金正契合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扩展绿色产业资金融通渠道的基础上,PPP模式绿色发展基金致力于帮助构建完善的PPP项目运营机制,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PPP模式绿色发展基金作为PPP模式、绿色金融、产业基金的综合性金融创新产品,需要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建立完善的SPV项目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为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旅游畅通战略,是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对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就今后如何推进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生态旅游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谈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徐爱燕  安玉琴 《商业科技》2009,(15):137-138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藏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然后提出了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主体部门——生态农业(包括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渔业)基础部门——生态工业;应用部门——生态旅游业;支撑部门——生态文化;配套部门——生态产业基础服务设施。最后就如何有效地从自身生态特点出发,大力发展兼具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