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住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剐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城市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首位度是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首位度是较为权威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引入首位度这一概念,建立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城市首位度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效应,从而确定江西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提出江西应坚持一体化、多核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省域中心城市合作,并在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环境方面实现城市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8-2013年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承德等10个城市的市辖区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等统计数据,运用普夫模型、位序-规模法则、罗特卡对数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城市体系与经济发展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为该城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增强、核心城市首位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2—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城市规模指数,并采用统计分布检验、首位度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和指标,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样本城市、官方城市以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城市的规模并不服从帕累托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仅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全国、区域和大多数省份城市首位度偏低,首位城市发展不充分;四川、湖北、吉林等省份首位城市"一城独大"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城市规模空间基尼系数不断降低,城市规模分布呈现扁平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一个城市体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讨论城市体系的整体差异程度。本文分别运用首位度理论与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研究的城市体系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邯郸和邢台12个城市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城市成本—收益、位序—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特征性事实做了概括总结,并从市场选择、政治制度、自然历史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发展对我国城市位序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就开发区发展对我国城市体系经济和空间位序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二维结构分类表,从城市、开发区影响下及二者综合作用三方面分析讨论了开发区对我国城市经济与空间位序结构影响方式的差异,最后还就开发区对中国城市体系位序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住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应当对中西部地区有实质性的扶持,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与经济实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