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部崛起     
《投资北京》2012,(10):28-29
中部六省再获国家政策红利继200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截至目前,中部六省各具特  相似文献   

2.
一、"中部崛起"战略的相关情况 中部地区一般来说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六个省,是我国的老革命根据地、老工业基地、老农业基地,也是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凌云 《中国金融家》2011,(4):147-149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金融如何支持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合信息     
《安徽农村金融》2006,(1):87-87
[分析研究-综合]中部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二、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增长模式尚未转变。  相似文献   

5.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落后地区如何实现振兴发展,更关系到全省经济如何实现统筹发展乃至中部崛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推动。本文通过分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揭示其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制约金融支持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求促进金融支持其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江西省委在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三步走战略,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位次前移,力争进入前列;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如何策应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是我省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隆起地带,自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许多经济指标仍居中下游水平。河南省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总体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因此,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与浙江省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方依 《时代金融》2014,(6X):92-93
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隆起地带,自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许多经济指标仍居中下游水平。河南省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总体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因此,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与浙江省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中部六省赢得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和财政收入等快速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加强。本文对中部地区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中部地区财税政策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徐云香 《武汉金融》2002,(10):20-22
江西在我国中部地区属经济弱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以及随之采取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将江西经济拉上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中部六省赢得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和财政收入等快速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加强.本文对中部地区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中部地区财税政策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安徽崛起中的信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安徽崛起问题的提出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提出中部崛起,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问题和中国整体经济布局的关键,中部崛起在今年“两会”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份,占全国土地面积10.7%,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中部的崛起,不仅仅是对中部,更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中部崛起这一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吹响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进军号角。…  相似文献   

13.
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企业创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构建新型中部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加强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相似文献   

14.
孙思  周璐 《中国证券期货》2012,(10):182-183
2006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心脏",当之无愧地成为华中地区的金融、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任何城市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愈来愈成为国家或地区融人世界经济大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打造武汉城市圈是湖北  相似文献   

15.
吴云 《中国外资》2012,(10):125+127
物流业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中国区域物流发展的情况,结合黑龙江北部地区物流业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物流业在黑龙江北部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根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对省内物流业发展目标和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以促进黑龙江北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腹地,在改革开放前曾经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中部地区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趋势。中部地区在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及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腹地,在改革开放前曾经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中部地区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趋势。中部地区在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及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相似文献   

18.
朱伟 《中国外资》2013,(21):195-195
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地区城市群物流,这是一个关系城市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当前中部地区城市群物流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西中部地区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10.7%,人口占全国28.1%,2003年生产总值已占全国的22.5%,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地位也很重要,承担着承东启西的重担。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崛起已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当前,中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中部博览会已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深远、国内比较知名的展会之一。用占全国总面积10.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27.3%的人口,但中部六省一直处于"政策塌陷"之中。然而,当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顺势而生的中博会自然成为促进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