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储蓄率既是支撑我国高投资和高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储蓄偏高导致消费相对不足,也成为影响内需增长的突出问题。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仅仅从高储蓄的总量层面出发很难制定针对性政策。需要着眼于居民储蓄的细分结构特征,搞清具体是什么部门、哪些群体、哪些年龄阶段的人在增加储蓄以及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中国经济失速,对启动内需的关注越发迫切。启动内需我们己经喊了多年,可内需就是启动不了,2011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万亿元。而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22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人存的钱比花的钱多。结论,中国人有钱不敢花。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失衡日趋严重。对内看,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储蓄始终大于投资;对外看,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激增,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  相似文献   

4.
刘煜辉 《新财经》2007,(5):32-32
我们现在常讲的中国“高储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政府部门储蓄在大幅增长中国“高储蓄、高投资”矛盾的实质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当前消费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  相似文献   

5.
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一个基于消费攀比的解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离散时间、内生增长模型中,讨论了增长与储蓄的关系。在引入理性消费攀比后,不仅高储蓄可以导致高增长,高增长也可以导致高储蓄,其原因是攀比效应同时提高了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当公众提高当前消费时,会导致未来消费低于其他个体,从而造成个体未来效用的较大损失,这从理论上支持了增长导致储蓄的观点,也为近年来中国消费需求不旺、储蓄率偏高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学界和决策层普遍认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方法是结构调整。本文认为,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个策略是脱离实际的。第一,产业结构应该由要素禀赋决定,不应盲目地进行从低端调向高端的产业升级。第二,我国储蓄结构的特点是企业和政府存款在总储蓄中占比较高,因此,从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内需的经济增长并不可行。第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高额储蓄和过剩劳动的两大约束决定了去产能化不是好的政策选择。鉴于此,如果执意推行结构调整,必然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包括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国进民退和国民经济的泡沫化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真正需要的结构调整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以及资产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在短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通缩危险正在加大。这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相对疲软,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多年持续下降,2004年已降到41.9%的历史最低水平。内需不足导致出口压力增大,贸易摩擦上升,生产能力过剩.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增长过快.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威胁未来经济增长。需要考虑一系列改善内需措施,特别是防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强化对中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改善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8.
白青 《发展》2003,(4):75-75
《经济日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表明储蓄增量不仅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如何看待中国居民的“超储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认为,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是社会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她分析说,首先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去年由于公务员增加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长等因素,使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由于中国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也转为银行储蓄。据央行调查显…  相似文献   

9.
一、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 我国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CPI同比增长5.3%,通胀压力之下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中国扩内需以求发展的道路。本文着重分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通过对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回顾,从高储蓄率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低储蓄人群的现状分析出发,揭示了当前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发掘潜在消费人群,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增长、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特征,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本来源,同样使得另一些人增强了对居民过度储蓄造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的共心。总需求是否会抑制总供给,居民若更加倾向于储蓄而减少消费,则可能造成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时报》6月13日】我同意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政策建议的核心内容:中国应允许人民币升值并采取政策手段刺激内需,而不是压低人民币汇率,用政策来限制内需。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新的季度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净值在经济增长中占到3%以上。只要净出口占经济增长的比例保持在如此高的水平,刺激内需就会面临出现真正经济过热的风险,因此汇率调整似乎是进行更广泛调整的必要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必须研究影响内需的因素。影响内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是影响内需的重要因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以及外汇储备增加迅速,人民币升值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由于非国际性货币的原罪现象,中国已经陷入了“高储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剖析,针对人民币汇率困境下的“高储蓄两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包头市自1978年以来,经济实现30多年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储蓄也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对高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文章通过采取包头市1978年至2010年期间相关的经济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包头市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包头市居民储蓄的增长,两者有相互影响的趋势,但长期来看,高储蓄对经济增长不具有持续性,因此有必要改变当前包头市高储蓄现状。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方针、政策 当前,国家的总体方针是: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保增长,重民生。从去年的10月份到现在,这个用词的顺序是有改变的。原来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重民生,最近把调结构,扩内需提到了首位。而且把保就业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扩内需是以扩消费内需为主。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平  陆铭 《世界经济》2008,31(1):65-77
本文在迭代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养儿防老的机制,探讨了微观家庭的消费、储蓄、后代教育投资决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养儿防老机制和生育控制情况下,高储蓄往往伴随着高的教育投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后代的教育投资量和投资率也将增加。从宏观层面上看,工资收入比重的增加,人均资本装备率的提高都将增加对后代的教育投入,这同中国目前的高储蓄、高教育投入的现状是吻合的。老龄化程度增加虽然降低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取决于老龄化程度、资本产出弹性、教育部门资本投入产出弹性等参数。本文为老龄化趋势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提供了基础,并讨论了维持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内需还能拉动中国经济走多远?这已成为国内外经济专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的观点见仁见智,但大都同意:在力争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内需未来仍将扮演中国主要的经济拉动力角色,中国经济将因此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在亚洲大部分国家受西方国家经济下滑拖累而陷入低迷的时候,中国经济上半年仍然保持了7.9%的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官员指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上半年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3%。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外贸出口和国内需求。专家认为,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近期中国的出口顺…  相似文献   

19.
全球公司请注意:中国将促进内需大幅增长。在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偏远省份经济发展的政策,传达出中国将刺激内需增长这一信息。这些政策的制定应会促使西方公司在举足轻重的中国中端市场上抢占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20.
吴晓求 《天津经济》2008,(11):83-84
金融风暴肆虐之下,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中国。那么,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内需就成了首要的问题,吴晓求认为,是否能成功拉动内需,关键则在于是否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