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忌重言复辞,但从哲学的角度说事物并不是绝对的。如重言复辞运用得当的话,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增强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张炎《醉落魄》词连用四个“愁”字。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写愁,在亦唱亦叹中,愁心立体化了,可感性增强,便于我们接受、理解和共鸣。  相似文献   

2.
《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后一个中秋之夜的感怀惆怅之作,可谓是流传千古的诗词精品。现代翻译大家们都对其跃跃欲试,其中John A.Turner和许渊冲两个英译本在音韵、遣词造句及意象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在体现原词艺术风格上都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再创造,向读者展示了这首词的现代魅力和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简短,有词简约,易诵易记,这同它使用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比喻、对照、对偶、白描、联珠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谚语既言简意赅,又活泼有趣,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谚语词语凝炼、应用广泛、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本文从音韵和谐、词汇凝练、句式对称、语义隽永等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谚语的修辞特征,以显示英汉谚语在修辞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郭象、成玄英从写作手法、表现方式的角度注疏"三言",紧扣庄子自己的解释之大关锁,把"寓言"解释为借助鸿蒙、云将、肩吾、连叔、海若这类"寓设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的手法,把"重言"解释为借助老、庄、孔子、惠子、公孙龙等诸子和古帝王、时之公侯等"耆艾"人物言行表达思想的手法,使人认识到"寓言"+"重言"=司马迁说的"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的"寓言"。解释"巵言"紧扣"况之于言",认为是作者直接写出自己的话来表达思想的手法。郭象、成玄英的注疏符合庄子自己的解说,符合《庄子》全书的实际。明确了他们的注疏可以发现其后的不少新论,或不新,或脚跟甚软。  相似文献   

6.
英语朗读是人体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运作的语言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方式。判断学生英语朗读水平的标准,主要从语音、音际、音韵、语调等方面进行界定。论文局限于音韵层面研究,通过介绍重音、停顿和节奏等规则,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崇尚含蓄、凝炼、简洁,讲究音韵与节奏的和谐,但在英译时难以兼顾这种美的传递,往往是难表其形,难达其意,从诗经《关雎》的英汉比较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英译汉中常见的修辞格,包括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句法修辞格等,本文着重介绍了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意译法、替换法、归化、切分等,并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化反映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冲突。辛弃疾创作一些“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欲将词的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由于时代精神的影响力巨大,词的艺术精神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词块是多词组合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它普遍存在于学术语篇中.依据功能学术词块可分为三类:研究导向词块、文本导向词块与参与者导向词块,不同学科的词块使用呈现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学者对英语学术论文词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中介语特征.对学术词块特征的探索有助于推动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用途英语的研究与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从当代现实语境角度看“再生词”,其经历了显性词到隐性词再到显性词三个阶段。“再生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其不属于传承词,似乎也不能归到新词范畴,其能指借用历史词或旧词,其所指沿袭原词或有所变化。“再生词”具有历史性和再生性,其出现与社会制度、周边或外来文化及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论词块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块集语法、语义和语境于一体,是语言处理的基本单位.词块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频率极高,加之词块自身的可预知性、整体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词块学习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鉴于此,本文在阐述词块相关理论上,分析了词块法对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最后,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运用词块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词块法的对策建议,以期与广大语言教育和研究者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3.
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词,从五代词到蔚为大观的宋词,艳词始终在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艳词的雅化也与词的发展相始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人们,按照自己的创作价值取向对艳词的雅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谚语翻译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翻译谚语时应作适当的变通,以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5.
刘体仁是明末清初时期词学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其《七颂堂词绎》中"境界说"的提出,首次将"境界"这一术语引入词学批评范畴,对清代中后期的词学发展和研究,尤其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体仁"境界说"核心内容散布于《七颂堂词绎》中,主要体现在"词之体式论"、"词中警句"与"词之神理"三个方面,其直接影响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相关理论,"境界说"在词学领域有首创之功,其对于清代词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诗、词、文,李清照有独特的见解,她的诗文多是表现激昂的爱国热情,而对于词,只是能表现个人的情感,所以她主观上把词与诗文分开.关于李清照词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南渡后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篇.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对外译介中,我国晚清翻译家辜鸿铭首次发出了对《论语》文学性建构的诉求,将《论语》文学性与思想性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在译出原作丰富意蕴的前提下,从章节、句法、修辞、音韵等对原文的文学性进行了既忠实又有创造性的传达,凸显了《论语》作为文学作品该具有的文学性特征,对中国典籍之作如何成功地走出国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英语色彩词的构成与分类,进而对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和语义特征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曩后讨论了英、汉色彩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词的“雅化“指的是宋词的“诗化“和“散文化“.用典,使词进一步“雅化“,更使得词成为与诗、文并列的“雅文学“,但同时也使词进一步弱化了俗文学的体性.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两宋词的发展,基本上可归结为婉约、豪放两大派别。在风云变幻的社会背景下,大家竞起,北宋以婉约词为主流,北宋后期豪放词异军突起;南宋则以豪放词为主流,一直到南宋末豪放与婉约词相继走向末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